不管身处何种境地,生活都需要有仪式感;不管是怎样的人群,都不应该被人遗忘。
每逢佳节倍思亲。台风“山竹”刚过,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生活在万秀区夏郢镇思良江畔“麻风村”的两位老人还好吗?身体可还健康?
今天(9月20日)上午,医院的几名医护人员和梧州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代表,带着米、油、面、电饭锅等慰问品,带着大家浓浓的祝福,前去探望现仍居住在“麻风村”的福伯和英婆婆两位老人,为老人煮一餐“团圆饭”,与他们提前庆祝中秋。
今天早上8点,爱心队伍将慰问品搬上出诊车,集结出发。
孤单“星球”上的互相依靠
“麻风村”离市区不远,但路途有点“曲折”,需要先开车到达城东镇河口村,再搭乘渔民的小船前往。
“麻风村”的前身,是梧州市政府于年3月设立的梧州市慢性病院(即原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隔离防治病区,从年正式投入使用,集中收治麻风病患者,累计收治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村中老人早已治愈。他们中大多已经搬离村子回到亲人身边,只有少数因家庭或自身原因,选择在这个村子里留下来,过着静谧的生活。
村口的石碑。
“麻风村”村口的一块石碑,诉说着村子的历史。石碑上写着“麻风”两个字的地方不知何时已经损坏了。不知是被人为破坏,还是自然损毁。不管怎样,这一处破损都在告诉世人,这里其实再也不是“麻风村”,曾经的病患者早已康复,和普通人并没有两样,他们不应该再遭受歧视。
村里已经荒废的屋舍,周围长满杂草。
村里人迹罕至的地方,杂草丛生,长得比人还高。一些已经废弃的老房子,见证着村子的岁月流转,物是人非。近几年,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人因年老衰弱,一个一个在这里与世长辞了。如今,村里只剩下福伯和英婆婆两位老人,和他们养的两条狗——阿旺与阿久。
英婆婆养的狗阿旺一听到岸边声响,就跑出来迎接大家的到来。
他们彷佛生活在一个孤单“星球”上,几乎与世隔绝。
未被遗忘,定期抵达的问候
让两位老人开心的是,他们其实一直未被遗忘。他们的“星球”与外界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大家为英婆婆和福伯送上中秋慰问品和慰问金。
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务人员每周都会来为两位老人问诊,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带去药物、新鲜的荤菜和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用品,保障两位老人的生活。
最近,英婆婆说自己胃不太舒服,医护人员为她捎来了治疗药物,并进行输液治疗。而前一段时间,福伯因为天气热患上了夏季皮炎,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护人员医院治疗,如今福伯已经康复。但高温天气时有持续,福伯的皮炎还会时不时复发,医务人员这次不断叮嘱他要注意吃药,戒吃鱼肉和鸡蛋等食物。
医务人员一到达两位老人的家里,便为他们检查身体,测量血压。
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李毅明叮嘱福伯注意按时吃药,不要吃鱼肉。
每年前往“麻风村”看望慰问老人,看看他们是否健康,看看老人有什么需求,也是梧州日报社的惯例。每年,还有不少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走进村里,自发看望慰问他们。大家的慰问和祝福,成为了老人们最幸福的事情。
两个老人:
一个内敛,一个外向
英婆婆和福伯住在同一幢破旧沧桑的红砖瓦房里,一人分住一间房,是相依为命的邻居。
英婆婆和福伯住的地方。
英婆婆开朗健谈,坐不住的性子,喜欢和大家讲话,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为了洗锅碗,自己的脚都染黑了也不介意,勤快地忙前忙后。而福伯则偏内敛,喜欢和宠物狗阿久一起,在房间里看《七十二家租客》。
福伯告诉记者,他是苍梧县人,小时候家里没钱,兄弟姐妹都被送给别人当养子养女。他没有读过书,年轻时曾在钟山县务工,后来回到梧州。年他来到麻风村,当时才28岁,因患病一生没有结婚生子。入住麻风村之后,便没再与亲人见过面,让他有些许遗憾。
福伯养的宠物狗阿久时刻陪伴在他身边,寸步不离。
如今与福伯寸步不离的,便是他的狗狗阿久。阿久,寓意长长久久。它有点凶,看到陌生人就叫,一副不允许陌生人伤害福伯的阵势,忠心耿耿。
爱笑爱聊天的英婆婆。
英婆婆今年已经87岁了,37岁时入住村子,守在这里已有50年。她说她是苍梧长发人,家中有五姐弟,有两个弟弟,两个大姐。年轻时结婚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儿女,女儿却夭折了,儿子三岁的时候又失去了爸爸。姐弟已经辞世,而儿子也走散多年,说起这些种种,英婆婆有点哽咽。
英婆婆看起来精神劲头仍很好,密实的银发有些别样的光泽,当大家说到英婆婆年轻时肯定是个美女时,她谦虚地大笑,也没否认这个事实。
随着年月渐老,村里的其他老人早些年一个接一个与世长辞,伙伴越来越少。说起曾经的伙伴,福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眼睛也变红了。英婆婆说,看着他们离开心里也不是滋味,好在市皮防院的医护人员每周风雨不动来看他们,她心里无限感激,早已把医护人员当亲人般看待。
团团圆圆又一餐
中秋临近,为了让两位老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温暖,营造节日的仪式感,这次的探望大家决定给老人做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
今天一大早,大家便前往超市买菜。
看,满满的一车食材。
到村里后,一部分人就忙着择菜、洗菜、炒菜,为老人做团圆饭。
团圆饭做好了,开吃!
中秋快乐!
圆圆
团团
据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李毅明介绍,麻风村最高峰时期曾有多人在村子里进行康复治疗。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技术的发展,麻风病人已经不需要隔离治疗了,许多麻风病人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家庭,但也有部分病人没有离开。
麻风病的治疗在以前需要3到5年才能治好,治好之后又需要两三年的隔离观察,前后需要八年左右。8年的与世隔绝,让有些病人与社会脱了节,没有谋生的技能,也没有家庭,只能无奈地在村子里继续生活。英婆婆和福伯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最近,村里的一段水管有些破裂漏水,爱心队员们又去修补水管。
“我们会坚持照顾好他们,直到他们老去,直到他们和这世界道别。”李院长说,工作上的职责要求他们对老人进行关怀和照顾,每周二派人前往村里探望他们是出于医者之心,两位老人把他们当成亲人,他们不能对老人不管不顾。
离开时,两位老人走出房间,目送大家离开。
医者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世间充满了温情与爱心,愿阿英婆婆和福伯在蹉跎的岁月里,也有最温情的回忆。
梧州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