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哪一时刻,孩子求生欲最强?
点击上方空白处查看图片
不同疫苗,针头可能不一样粗。
但针头粗细并不是影响孩子痛感的关键因素。对穿白衣的工作人员的天然恐惧也是导致孩子哭闹不止的原因。
问
那么,什么时候打针相对不疼?
点击上方空白处查看图片
针,打在别人胳膊上的时候。
问
为什么非要打针呢?
点击上方空白处查看图片
疫苗在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我国通过实施预防接种,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年的9.7%降至年的0.3%;年后,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年,麻疹发病人数已不到例(发病率为0.28/10万);其他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今天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主题是“防控传染病,接种疫苗最有效”。
一表get接种时间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
(核心信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免疫处提供)
专家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聂慧
预防接种这些疑问要知道
儿童在预防接种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有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为家长解答疑问。
问
最近,我家宝宝要接种四种疫苗。如果每次只接种一种疫苗,孩子需要多挨针,而且要去好几次接种中心。打联合疫苗能让孩子少挨针吗?需要注意什么?读者徐女士
答有,而且有不止一种办法。
可以选择接种联合疫苗或多价疫苗。联合疫苗一般是一种疫苗里面包含预防多种传染病的有效成分,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现在有二联(例如麻疹风疹联合)、三联(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四联(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五联(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灭活脊灰疫苗)等多种不同联合疫苗。
多价疫苗是一种疫苗含有覆盖某种疾病的多种病原型别,例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都有不同价的疫苗可以选择。对于联合疫苗和多价疫苗,在疫苗上市审批阶段已经保证了其每种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放心选择。
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一次同时接种多种疫苗,解决有些针对疾病目前没有联合疫苗的问题。采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是包括我国以及国际上推荐的接种方案,有利于节省个人和卫生部门的资源、改善接种服务质量和提高人群的接种率。
我国制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已经考虑了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的方案,例如在8月龄同时接种包含麻疹和乙脑成分的两种疫苗。采取两种及以上疫苗同时接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多种疫苗同时接种是否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互相影响,需要有科学证据支持。
一般的原则是,多数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但如果不同时,需要考虑两种疫苗的接种间隔。对于两种注射类的减毒活疫苗,如果不同时接种,需要间隔至少4周,以避免影响后续接种疫苗的效果。对于同时接种疫苗的情况,建议遵照接种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问
疫苗去哪里接种?遇到特殊情况,应该跟谁咨询?读者胡女士
答因为疫苗需要特殊的保存和运输条件,接种疫苗的卫生人员也需要接受特定的培训,医院或者诊所都具备接种疫苗的条件。在我国,需要地方卫生部门指定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疫苗接种工作。大体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为了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尽早接种卡介苗,负责接生的产科单位也是这两种疫苗的接种单位。
新生儿出院后,即转入居住地所在的接种单位,负责完成后续儿童常规疫苗的接种,在城区一般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乡村一般是乡镇卫生院,一些地区还有村级卫生室,个别偏远山区和牧区还保留入户接种的方式。这些是目前承担我国疫苗接种的主要接种单位。可接种的疫苗包括免费的第一类和自费的第二类。
为了规范动物致伤的规范处置,在符合条件的医疗单位还设置可以综合处置伤口、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动物致伤门诊。
当需要接种疫苗但不知道去哪儿接种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打“”热线,了解当地的接种门诊设置情况。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安志杰
部分来源:学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