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麻风病
节目时间
每周六、周日上午9:00—10:00
嘉宾介绍
赵立华
自治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副科长赵立华,从事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十余年。
本期主播:箫杨
正确认识麻风病!
一、麻风病基本知识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已有几千年的流行历史,公元前-公元前年印度就有记载。印度也是麻风病最早的疫源地。医学界把麻风病、梅毒、结核病并列为三大慢性传染病,麻风病虽然一般不会危及性命,但如果不能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其全身症状迁延难愈,后遗症危害极大。特别是麻风病丑陋的面容、残缺的肢体,经久难愈的皮肤溃疡等,成为千百年来亲属和社会大众“闻麻色变”、歧视麻风病的根本原因。
麻风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既有医学问题也有社会问题,所谓的医学问题是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治疗疗程长,治疗过程中易发生麻风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畸残;所谓社会问题是历史上歧视甚至迫害麻风病人现象处处皆是。
麻风病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干燥环境中7天以内仍有繁殖能力。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60℃到-13℃下可存活数月,0℃可存活3周。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风险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5-10倍,而且查菌阳性与感染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和飞沫的呼吸道吸入等,其次是间接接触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可以发生亚临床感染,许多生活在麻风流行地区的人群抗麻风杆菌的特异性抗体成阳性。麻风病治愈后有一定复发率(约3.7%),应予重视。
麻风病人群普遍易感,个体对于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异。机体免疫力降低可增加易感性。
社会因素对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有很大影响。其中经济状况、卫生状况、文化教育、交通状况、人口流动和风俗习惯等更加明显。居住空间相对狭小易于麻风的传播
二、世界麻风日、中国麻风节的由来
每年的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麻风日,年1月27日是第66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2届“中国麻风节”,为进一步提升全民防治麻风病意识,倡导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