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韩虹丽通讯员刘艺君
在绝大多数人心中,麻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麻风在中国依然存在。事实上,在新世纪的 个10年里,全国每年新发麻风病人并未减少。”山东 医科大学副校长张福仁说。
11月3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由山东 医科大学副校长张福仁研究员作为 完成人主持的“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至年,全国仍有个县(市)麻风患病率高于十万分之一,且麻风致残、毁容等直接危害,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等次生危害依然存在。
在上个世纪中叶终于发现 药氨苯砜后,不少患者依然要承受致残、毁容的打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次生 。麻风患者一直遭受着命运的不公,这让张福仁励志要“攻破”这一难题。
年,张福仁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麻风防治一线工作,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重返原单位从事麻风皮肤病防治研究。
年至年期间,张福仁先后到英国和美国进修、学习。这几年,为什么?已经是在他脑中常常出现的词汇,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麻风?服用氨苯砜后谁会发生不良反应?
十余年来,张福仁团队围绕毁容致残和治疗过中发生的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等卡脖子难题,致力于“消除麻风危害”,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开展科研攻关,历时十余年,取得系列原创性发现,并进行深入的推广应用。
项目开展初期的一个发现引起了张福仁的注意:一位女性患者的4个孩子中3个查出患有麻风,但其丈夫却很健康。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25-30%的麻风患者有家族病史,提示麻风很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这一结果让张福仁和项目组成员茅塞顿开,他们在寻找麻风风险因子的路上,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
发现麻风危害发生的内在因素,揭示了麻风发病的免疫遗传学机制。张福仁队发现麻风发病系列风险因子,揭示麻风免疫遗传学机制,成功构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实现麻风 化学预防并开启了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的新视角;发现麻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有的多效性基因。
这些发现提示随着麻风等慢性传染病的控制,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消除麻风危害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揭示了人类疾病谱由慢性感染性疾病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变迁的规律,更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同时,张福仁团队还发现了导致麻风患者发生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真凶”-氨苯砜综合征(DHS)的风险位点HLA-B*13∶01,系统揭示了氨苯砜综合征发病机制,并成功研发出氨苯砜综合征风险位点检测试剂盒,为实现DHS的预防和麻风 治疗,开辟药物基因组研究新路径,奠定了基础。
自年至今,已为全国余例患者做疗前检测,预防了氨苯砜综合征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消除了麻风的这一次生危害。
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系列课题的支持下,张福仁已培养了一支由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 青年科学家基金获得者、“”青年科学家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批 人才组成的高水平麻风防治研究队伍;并成功建立了国际麻风防治研究合作/培训中心,将上述研发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贡献了中国力量。
麻风是经呼吸道传播,可致残、毁容的一类古老的传染病,一旦患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千百年来,人们“谈麻色变”。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治疗学上的进步,使麻风患者在1-2年内即可被治愈,至上世纪末,国内外存量病人大幅度下降,许多省(市)纷纷宣布“基本消灭”麻风。
然而,由于缺乏一级预防措施,在新世纪之初,全球每年新发现的麻风病人并未减少,至年,全国仍有个县(市)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部颁标准,麻风所导致的残疾毁容和继发的重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导致的死亡等危害依然存在。
麻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仍不明确,既往认为麻风病人是麻风 的传染源,后来发现美洲的九带犰狳,英国的红松鼠均携带麻风菌,最近在《Nature》(Nature?,–())杂志报道了非洲黑猩罹患染麻风并发生和与人类类似的毁容现象。
张福仁表示,他和团队将持续致力于消除麻风病的科研攻关,并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