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雨水不断,天气十分闷热潮湿,各种细菌病毒逐渐“活跃”了起来,疱疹性咽峡炎进入了高发期。此病毒传染性强,会让孩子口腔长满“小泡”导致喉咙痛,吃不下饭。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护理与治疗,在这里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 1.病原学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 2.流行病学 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3.传播方式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3-5天,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肠道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传播。粪便带病毒时间长、量多,传染性更强。污染的手也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幼儿之间。另外,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或被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 4.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可出现流口水、哭闹、厌食的表现。 口腔内可见咽部充血,灰白色疱疹多见于腭咽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周围有红晕(如图),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与口腔溃疡有点类似,但口腔溃疡可以累及口唇粘膜,颊粘膜及舌体,如下图。 5.治疗用药与护理方法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因此,出现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注意:通常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不用抗生素,但是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生素。 护理方法: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建议根据宝宝具体情况,及时就诊。 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冷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也可给予药物降温。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h,24h不超过4次。(2)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病例需立即送医,遵医嘱及时止惊治疗,可首选咪达唑仑缓慢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6.隔离与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1周左右自愈,但宝宝临床症状好转后仍可通过呼吸道、粪便排出病毒,因此建议居家隔离2周(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医院复查是否痊愈,痊愈后再隔离一周。上学的幼儿应携带健康证明返回学校)。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需要注意家庭及周边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将孩子的衣物、床上用品及玩具进行暴晒和消毒。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 7.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的高发时期都是发生在夏秋季,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好发人群均是学龄前幼儿。提到这俩家伙,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实在是太像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1.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3.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疫苗能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吗? 1.目前我们的手足口病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只针对EV71病毒,推荐6月龄-5岁的儿童接种,预防重症,接种两针,每针间隔1个月,12月龄前完成。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2.除了EV71病毒,此外还有其他肠道病毒可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所以,并不是注射了疫苗就不会得疱疹性咽峡炎。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医院就诊。 2.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及时应对、不信谣言,才能给宝宝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9,57(3):-. 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夏季传染病高发期 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文字丨李巍 配图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校审 林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