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著名主持人苏京平离世

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27/4344811.html

传媒内参导读:4月19日,北京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苏京平因病去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喜爱的主持工作,他对待主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虽然苏京平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声音会永远存在,也会永远留在观众心中。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综合自北京新闻广播、猫眼娱乐

4月19日,北京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苏京平因病去世,把他的声音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苏京平多年前被诊断出帕金森,而他也与疾病斗争了几十年,虽然这个病痛让苏京平很痛苦,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待生活仍然有乐观的心态,这一点也让很多网友对他的精神敬佩不已。

很多网友看到苏京平去世的消息后留言道“听过他的节目,一路走好”、“您的声音永驻,您的笑容永存,您采访我的经历现还清清楚楚的留在记忆中,一路走好!”

播音员不再站着拔高音说话

苏京平,年生于北京,年进入北京电台工作,当过编辑、记者,年开始主持《生活顾问》节目,成为北京电台最早的主持人之一。30年间他参与或独自主持过15个栏目,其中,《人生热线》曾经火爆京城,深受听众朋友的喜爱。他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中国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金奖、银奖,“全国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等大奖和称号。他视广播为生命,视听众为亲人,是北京电台一代广播人的骄傲。

苏京平是在改革开放的前一年到北京电台工作的。年,他结束了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9年生活返城回京,正赶上新闻单位纷纷要人。苏京平在兵团时做过专职的广播报道员,文笔好,还自学过相关知识,被安排分配到北京电台工作。那时广播电台属于保密机构,进台的人都要先经过政审。“工作人员把我调查了一溜够,包括家庭背景、在兵团的情况和我的能力等,了解完以后找到我家里,先和我父母交流,到我这儿就基本上定了。”苏京平回忆说。

他进台后先是当编辑,那时还没有主持人一说,只有播音员、播音部,播出稿都是播音员拿着稿子照本宣科地读出来;也没有开办专业化广播,只有新闻部、专题部和文艺部(文艺部包括戏曲、音乐、评书)三大部门;节目也比较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元。苏京平从小就对广播充满好奇,来到电台后想看看当年景仰的那些播音员是怎么播音的,结果让他吃了一惊。“两个播音员有椅子不坐,站着跟比赛似的拔着高音说话。”苏京平诧异地问旁边的前辈为什么播音员不坐着,得到的回答是:“站着说才有战斗力。”苏京平说,这是当年给他印象挺深的一件事,后来播音方式很快就改过来了。

非科班却成北京电台第一拨主持人

苏京平从记者转型成为主持人是在年,用他的话说“是无意中走进这个圈子的”。他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生活顾问》,这个早间播出的5分钟小栏目以记者采访专家的方式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前面说一两句话进入主题,然后请嘉宾来讲,最后再用一两句话做个总结。节目时间很短,领导觉得再找个播音员说这几句话没必要,就对当时担任记者的苏京平说:干脆你自己代劳得了,反正没两句话。就这样苏京平坐到了节目话筒前,他也因此成为北京电台最早的一拨主持人之一。“当时我是以本台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生活顾问》节目中的,到了年年底才有了主持人的概念。”苏京平说,他也由最开始的“红烧头尾”,到年成为采编播一体化的节目主持人。

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苏京平能当上主持人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的播音主持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是科班出身,他的声音太哑,嗓音条件太差;他是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播音方式,不太符合电台历来的播音主持要求。但是他真实、有个性,他的话、他的节目有魅力,能让人获得营养,给人启发或引人思考。他把听众进出电台的门槛一下降到了最低,让很多听众有可能走进广播在节目里和其他听众朋友交流。

主持《人生热线》引起热烈反响

从年到年退休前,苏京平先后在多个频率参与主持了15档栏目,其中有的是他的“独角戏”,有的是他与同事搭档或轮流主持,《生活顾问》《京城人家》《人生热线》《心目影院》很多栏目至今还被一些老听众津津乐道。“他的节目办到哪儿(哪个专业台),我们就跟到哪儿。”像赵景生一样,很多听众都是苏京平的忠实粉丝。

《人生热线》是其中反响最为热烈、影响最为深远的节目,从年3月1日新闻广播开台之日推出,经历13年之久。这是一档深夜直播访谈节目,通过讲述人物命运故事,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人生话题与听众交流探讨,起到沟通情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又能让人获得人生启迪的作用。

《人生热线》一夜之间火爆京城,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电话,有对节目提意见、建议的,有咨询问题的,还有许多是提供线索的。而苏京平不是只把自己局限于办公室、直播间,他经常走街串巷、参加各种公益和社会活动,无论是“北漂”打工者、小餐馆老板、买菜的小贩,还是工人、教师、医生、农民,又或冰心、爱泼斯坦、梁从诫、胡耀邦夫人李昭……各行各业的百姓、名人名家都是他访谈的对象,残障人士、癌症病人、艾滋病患者也是《人生热线》的座上宾。他的采访足迹还遍及各地、富有传奇色彩,他在黄河源头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的水声令人震撼,他去云南采访麻风村令人感动,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楼兰古城、三江源头、藏区、南极科考船、热气球上的直播至今令听众难忘。据当年的收听调查显示,在同一时间段,收听率最高的就是新闻广播的《人生热线》节目。

苏京平把自己定义为记者型主持人、做专家型主持人,他说新闻性是最能吸引听众的灵丹妙药,他的部分节目的选题、采访线索正是在这样接触社会的事件中观察、捕捉到的。

追逐声音的人

苏京平一生中创作过很多广播佳作。

获得“金话筒”金奖的《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医院的李桓英大夫治疗麻风病病人的动人故事。苏京平跟随李桓英大夫深入到云南的麻风病山寨采访,与麻风病患者同吃同住、一起聊天,目睹白衣天使与病魔搏斗,从死神手里抢夺病人的场景、过程。节目播出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广大听众不仅被李桓英大夫的高尚精神所感染,也对苏京平深入麻风病山寨采访的勇气与责任感叹不已。

记者苏京平采访麻风村农民

《听北京的声音,秒》通过广播特写强调以原生态的现实音响为主,展现声音的魅力,让声音本身具有的颜色、温度、明暗、感情等,自己来讲故事。其中,第三幕在《鸽哨校园》中把鸽哨声和孩子们的朗读声编排成一个旋律,表现出两种声音、两种文化由冲突到和谐,表达出自由、开放的心境。苏京平认为鸽哨声不只北京有,但北京的最有特点。鸽子掠过故宫、景山、昆明湖、胡同时的感觉都不一样。养鸽子是北京文化的体现,鸽哨声紧密联系着皇宫、大院、胡同和玩鸽子的人。从年起,历时一年左右,共录了多个小时的声音,最后浓缩成秒,以一天的时间为线索,分《北京晨韵》、《北京的脚步》、《鸽哨校园》、《激情广场》、《午后雷雨》、《黄昏古韵闲情》、《北京夜色》、《奥运来了》八个部分。这张CD最后由奥组委作为国礼送给了外国友人。

还有很多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如《黄河的渡过》、《迎接21世纪的曙光》等,苏京平都是这样深入到新闻现场采访来的,他说:“因为大家需要,往大了说是时代的需要,没有理由不把节目办好。”

苏京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喜爱的主持工作,他对待主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

虽然苏京平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声音会永远存在,也会永远留在观众心中,也希望他的家人可以早日走出悲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s/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