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我年的出京刷花之旅,在年初的杭州一周游就结束了。没想到11月下旬,意外地来了一次刷走就走的版纳植物园冬日寻芳。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11月是那里的干季之始。说“冬日寻芳”,指的是在帝都的严严冬日,我去南国寻芳。从决心要去开始,《孽债》的主题曲就在心里、口中成了单曲循环。“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晓青姐姐她们张罗南行的时候,我还在筹备花友群的周末年会。她们出发那天恰好是聚会日,我只好错后一天出发。除了时间成本,机票+单独打车差出七八百也挺心疼的哈。这次出行,我是“跟单”,全仰仗几位先行者的安排,尤其是超级有计划性的莉莉姐,行程、住宿都安排得合理妥帖,对大家我真是感谢感谢再感谢。我把大致的行程和花销记录在这里,给想去版纳的花友提供个参考。出行攻略交通:从北京到西双版纳没有直飞,都是经停或者转机,经停的全程时间在5小时+,转机的时间成本更高。西双版纳的首府在景洪市,飞抵的是景洪的嘎(gǎ)洒机场。“嘎洒”都读三声,读起来略绕口。我们选择的是乘坐8:35-14:10的首航班机,当天下午还能刷花,不算太浪费时间。因为是廉价航空,对行李要求比较严格,没有免费托运行李额,带上飞机的要求是18寸及以下,实际上20寸的也可以接受。到达嘎洒后,我在机场用滴滴叫的特惠快车,真是秒派车,比北京的正常快车还迅速。从机场到版纳植物园跟前的民宿,车费+过路费约元。从景洪到版纳植物园那边也有客车,我当时不知道,也没有查。住宿:花友们预定的是网红民宿“八角楼客栈”,一个双人间元每晚。干净、漂亮,各个小细节都很讲究,而且,老板是货真价实的傣族美女哈。民宿院子内外植物很多,门口的木瓜尤其有趣,可惜每天早出晚归,都没太认真看。只在院外捡了俩龙珠果拍了拍。看中间那个蜷曲如香蕉的木瓜民宿距离版纳植物园西门的售票处米左右,离超市、市场和吃饭的地儿,差不多也是这个距离,非常方便。吃的方面,没什么可说的哈,因为我们每天早晚差不多都是米线、米干、馄饨或者包子,然后再带上一些包子就在植物园里晃悠一天。中间在绿竹楼傣味餐馆吃过烤鱼和包烧笋,味道不错。天气衣物:版纳早晚的雨雾非常明显,就像下小雨似的,会觉得湿冷。幸运的是,我们逛的几天都没怎么下雨。所以,雨伞的使用率很低。去的时候,四季的衣服都带了,也都用上了。短袖、长袖、防晒服、薄羽绒服,从北京出门的时候都套着,到了机场、上了飞机,到嘎洒下了飞机,一件件往下脱。逛园子的时候,蚊子多,所以长袖长裤和防蚊水,都是必备的。不受蚊子待见的人除外。门票:有单日票和周票。单日票正常票价80元,疫情影响,今年是半价40元。限当日一次进出。周票是元,需要带一张一寸照片。可以不受早上开门时间限制,每天多次进出,一周内使用。我们买了周票,进出5次,感觉值了。车票:园子里有摆渡车,分东西区,分开售票。一人50元,当天使用。我们主要刷的是西区,每天都是步行两三万步。去东区那天,买了一张车票,因为实在太远,花不起时间。好了,关于攻略部分,能想起来的,都拉拉杂杂写了。终于可以写花了。关于分类和排序我是手机党,带了微距相机也没有拿出来用。虽然去的时候专门清了一下手机,但内存依旧不乐观,所以我拍得很克制。在北京的温室见过、以前拍过,或者看了也没什么太大感觉的,就没有拍。本来准备按照植物园里的分区列,想到我们光藤本园都来来回回转了四五次,我又路痴,就不为难自己了。不过,正文里能想起来的,都标注了拍摄大致位置。刷园四天,我们合计有一天多的时间,都在藤本园寻宝。藤本园可以类比南植的宿根园,移步换景,步步藏宝。能源植物园的宝贝也多得不得了,可惜我们最后半天才去逛那边,也只是拍了爪哇润肺木、蜡烛树、大花彩萝桐、星油藤等几种。每天晚上还有坐车的时间,我在手机里用备注的方式给知道名字的植物,都标注了科和种。所以就决定借鉴一帆大师的方法,按照科的名称,依据字母顺序来分类和排序。主要是为了记录一下此行的收获,也借以巩固老师们指导和自己查证得到的知识。因学识所限,错讹在所难免。恳请花友们指正!内容是边整理边发布,总共几篇还不确定。本篇涵盖8科21种,分别为芭蕉科、菝葜科、报春花科、闭鞘姜科、茶茱萸科、唇形科、酢浆草科、大戟科。园子里多数植物都有标牌,不过用的是老的分类系统,我回来后,尽量按照植物智的最新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改了一遍,应该也有个别的漏改或者编辑好以后懒得改的,特此说明。芭蕉科(1种)地涌金莲Musellalasiocarpa芭蕉科地涌金莲属位置:荫生植物园地涌金莲已过了花期,但看到了还是忍不住拍一张,毕竟到了它的故乡。《中国植物志》记载,地涌金莲产云南中部至西部。而且,地涌金莲是小乘佛教的“五树六花”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自治州,当地的傣族人信仰的便是小乘佛教。地涌金莲莲花花瓣模样的黄色部分,其实是苞片,真正的花藏在一层层苞片之间。菝葜科(1种)穿鞘菝葜SmilaxperfoliataLour.菝葜科菝葜属位置:藤本园藤本园里爬了好几架子菝葜(báqiā),都不在花期,之所以想拍两张,是因为小丸子他们南方花友的文里时不时地出现它,我还好奇地查过这两个奇怪的字的读音。难得见到实物,一定要拍一下。菝葜属的小伙伴,叶柄两侧的边缘(茎上)似乎都多多少少带翅状鞘,穿鞘菝葜的鞘看起来最大最特别,像个大披肩似的给茎严严实实围一圈,最长的角上还拖着一对鲶鱼胡子状的卷须,那是它的攀附抓握的工具。没有拍到穿鞘菝葜的果实,这是在附近拍的其他小伙伴的红果子,放在这里,感受一下菝葜属果序的模样↓柳宗民的《杂草记》里说,菝葜在日本叫“猿捕茨”,说的是它的茎上有稀疏的尖刺,古人觉得猿猴会被刺挂住,故而得名。菝葜的属名Smilax就是“抓挠”的意思。菝葜茎上的刺,虽然不至于夸张到能挂住猿猴,确实让人也心生敬畏。至少想采摘它的红果子做瓶插的,会犹豫再三才下手吧。报春花科(2种)大花彩萝桐Bonelliamacrocarpa报春花科彩萝桐属位置:能源植物园关于名字,我很好奇,牌子上写的“大果彩萝桐”,但中国植物志里写的是“大花彩萝桐”,而二者的拉丁名却是一样的。还是选择遵从植物志吧~漂亮的小花花,萼片比花瓣大,各5枚,交错分布。雄蕊也是5枚,妥妥的5基数花花。为了避免自交,雌雄蕊错峰上班。雄蕊上头一班,先是五兄弟在中间聚拢开碰头会,一起招揽花粉邮递员;等花粉散得差不多了,就各自散开。耷拉下去的5枚雄蕊,跟5枚花萼位置相对。接着,就到了雌蕊上岗的时间。雌蕊1枚,被围在中间,柱头亮晶晶的,在等待粘住来访的花粉吧。在雌雄蕊交互上岗的过程中,花被片们也没闲着,花儿初开时黄色,渐渐转为橙黄、橙红,应该是在给花粉邮递员们传递不同的信号。查资料时搜到了版纳植物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zs/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