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总有两面:光鲜的、人人羡慕的和隐晦的、孤独自我的一面。可是人们总是倾向于无限扩展前者,以求获得内心虚荣的满足感。在很多人的头脑里,似乎得到大家的羡慕与崇拜胜过一切。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则愿意描写人性中肤浅的一面。
毛姆在19世纪中后期出生于巴黎,他从小便有着不幸的经历。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却也让他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由此往后他的多篇著作中无不透露出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剖析。
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你可以想象随便敲开巴黎的门,你能轻易找到这样的人:在到处都是为交际而设的无谓的宴席上,客人们都十分高贵,可以说他们个个雍容华贵。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没有人真正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物质的极度富裕与内心的极度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但他并不能从生活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由于不甘于庸俗和平静,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他选择抛弃自己的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家庭,而人们发现事实是:他只是为了画画。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并不受欢迎,从画面上看也只是对原有事物的破坏,没有人去买他的画作,他也不愿意出售自己的画作。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他像是一个木讷、粗笨、怪异却又毫不起眼的人,但实际上他充满强烈的个性——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他所有与自我相关的那些真性情的想法,不奢望在宴会上有人能倾听;现实生活中物质的世界在他视野中屏蔽。
而在绘画面前,他将自身的物质需求压到最低,甚至几次差点因为极度的饥饿而撒手人寰。即使这样,他对绘画的热情丝毫未减,反而更加痴迷。它可以没有钱买面包,但他不能没有钱买颜料和画布。他居无定所,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感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寻找艺术的真谛!
本书的名字是《月亮与六便士》,但全书从未出现过这两个词。可我们都知道,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触手可及的现实。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斯特里克兰德选择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许,这样形容还不够准确。从斯特里克兰德的角度,一切的选择都是那么简单自然,他只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遵循了最本真的愿望。他彻底地抛弃物质,抛弃世俗的价值观,抛弃繁琐的社会关系。他不在乎奚落和冷眼,别人的意见更是无法左右他的意志,因为他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就是唯一的真理。
五年后,当“我”再次见到斯特里克兰德,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你放弃了舒适的家庭,放弃了普通人过的幸福生活……如果你有机会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这样吗?”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当然。”对他来说,月亮和六便士其实没有什么分别,只是当你选择了一边,就不能举棋不定,再留恋另一边的美好。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选择就不具有任何意义。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如此笃定,从不怀疑。
而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曾真实回应自己的内心,任由那些表面的虚荣与欲望蒙蔽自己。因为害怕未知的磨难,害怕倾尽全力却一败涂地,我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选择,却总借口是生活带给我们无限压迫,让我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我们向往斯特里克兰德,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追逐的勇气和力量,看到一个人燃烧自身能够爆发出怎样的光芒。那光芒太过耀眼,照进灵魂,让怯懦的自我无所遁形。斯特里克兰德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你有“一腔不甘平庸的热血,渴望踏上一条更为放荡不羁的险途”,那你便要做好准备,“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峦和凶险莫测的海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生活。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后退或游移。当你纠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如果你想求助于斯特里克兰,他一定只会骂上一句:“你真是个十足的蠢货。”是啊,想那么多干什么呢?无论你想要月亮还是六便士,当你想做的时候就去做吧,追求你想要的,做出属于你的选择,只要你开始改变,一切都来得及。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全书并不长,而天晓得毛姆为他这本书花费了多少心血?经受多少折磨?尝尽了多少心酸?
“有些时候听歌和写歌不是只因为喜爱,而是因为歌曲像自己”,写作抑或绘画的道路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应当向其学习,感受生活的真谛,追求自己的理想,用毅力击败世界上一切的不公和罪念,无论是否成功,且淡然处之。只要没有迷失自我,为之努力,便是真正的自己。
供稿:学生发展一处
撰稿:语文组
审核:刘玲玲
编辑:潘玉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