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凡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导致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之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不明,研究结果提示免疫机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变化可能和发病有关,此外脂代谢紊乱,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大量蛋白尿亦参与本病的发生。
懂点医——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1.肿瘤(15%):
肺,胃,结肠,乳腺,卵巢,甲状腺等肿瘤,白血病及淋巴瘤,Willm瘤等。
2.代谢性疾病(5%):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Alport综合征,Fabry病,镰状细胞贫血,指甲-膑骨综合征,脂肪营养不良,家族性肾综等。
3.其他:
子痫,移植肾慢性排异,恶性肾硬化,肾动脉狭窄等。
4.系统性疾病(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皮肌炎,舍格伦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等。
5.感染(25%):
细菌感染,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分流肾炎,麻风,梅毒,结核,慢性肾盂肾炎伴反流性肾病等,病毒感染见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寄生虫感染见于疟原虫,弓形虫病,蠕虫,血吸虫病,丝虫病。
6.药物(22%):
中毒、过敏、有机或无机汞,有机金及银,青霉胺,二醋吗啡,丙磺舒,非甾体抗炎药,三甲双酮等药物,蜂蛰,蛇毒,花粉,疫苗,抗毒素等过敏。
懂点医——肾病综合征的分型症状:
1.肝肾阴虚:面部及下肢浮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咽干口燥,心烦少寐,盗汗目涩,手足心热,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气阴两虚:无浮肿或轻度浮肿,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神疲腰酸,少气懒言,纳差,便溏或干结。舌淡红胖嫩,苔薄黄少津,脉沉细无力。
3.脾肾阳虚:水肿明显,可伴胸腹水,面色眺白,形寒肢冷,神疲纳少,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4.脾虚湿困:肢体浮肿不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倦怠乏力,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或细弱。
5.湿热蕴结:遍身水肿,口苦口腻,心烦失眠,胸腹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见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化脓性感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懂点医——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1.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黄芩9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30克,滑石12克,竹叶9克,通草3克。
加减:心火旺盛加黄连、山栀;肝火旺、烦燥不安加龙胆草;便溏加山药;夜寐欠佳加夜交藤、合欢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芩滑石汤、五草汤、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宣肺利水汤等。
2.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阴清热。
处方:生熟地各15克,山药12沌15克,山萸肉9~12克,泽泻9~15克,茯苓9~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9~15克,旱莲草15克,牛膝15克,川断15克,麦冬9克,丹皮6~15克,首乌15克,鳖甲9克。
3.脾虚湿因: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化湿。
处方:党参12~15克,黄芪15~20克,茯苓9~15克,白术9~12克,泽泻9~15克,陈皮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厚朴12~15克,大腹皮15克。
加减:胃纳差加鸡内金、砂仁;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生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君子汤合五苓散、五皮饮、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4.脾肾阳虚(脾肾气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处方:熟附片15~20克,桂枝9克,党参9~15克,黄芪15~30克,山药15克,白术9~12克,茯苓9~20克,泽泻9克,仙灵脾15~2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12克,猪苓9~15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益母草30克,甘草6克。
加减:胃气上逆,吐泻频繁加炮姜、苏叶、炒艾叶、焦白术、煨诃子;阳虚甚加肉桂、鹿角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实脾饮等。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