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患有黄热病的哥们儿。估计他特别愤慨自己没出生在21世纪。本文全部图片出自《病玫瑰:医学插图的病态之美》
古时候的那些病最可怕了,一得就是致命的。所有病人基本上都是试验对象,疾病细菌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用来当麻醉剂的都是威士忌啊或者一管可卡因什么的。要非得挑出那时候医疗实践的唯一好,就是会有艺术家把可怕的噬肉性疾病画成好看的画。
在理查德·巴内特(RichardBarnett)的新书《病玫瑰:医学插图的病态之美》(TheSickRose:DiseaseandtheArtofMedicalIllustration)里,就收集了一些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期间最好的医学插图。在这段时期,艺术家在医学教育领域扮演着颇为重要角色;他们所描绘的那些疾病缠身的病人和病体,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已知疾病,并被用于课堂教学。
这些画不仅是垂死病人的肖像,还有着更多实用价值。在19世纪早期,解剖技术还未在研究中被大量使用,当时的医生只会将死尸剖成左右两边,再委任艺术家们用画笔去记录其中的发现。法国解剖学家马瑞·弗朗索瓦·泽维尔(Marie-Francois-XavierBichat)就指出,从人体内部观察其实可以学到更多东西,他在年这样写道:
“你可能会花20年的时间陪在病人身边,从早到晚都记笔记,但最后得到的只有对不同症状的迷惑。如果没有统一的结论,最终只会呈现出一系列毫无章法的现象。但如果你能将身体进行解剖,所有的不解便会烟消云散——这是仅靠观察所绝对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这一想法被医学界广泛提倡之后,一本有关人体内部的图集便开始逐渐形成。其中的很多作品,都被重新编选进了刚才提到的那本书里;这些作品对此后多年的医学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欣赏这本书的前提是:你不会在看到别人膝跳反应时出现那种“我操这哥们儿他妈的怎么了”的表情。这些画能让你一窥那个艺术与医学关系极为亲密的时代,那个能活到40岁就已经很满足了的时代。
高起性鱼鳞病
落叶型天疱疮
瘤型麻风
霍乱
梅毒
蔷薇疹
三期梅毒
黄热病
癣菌病
口腔癌
痛风
梅毒
血纤蛋白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