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分泌物离体自然干燥后仍可存活2~9天,在0℃时可存活3~4周,但煮沸8分钟或日光直射2~3小时可使之丧失繁殖力。人感染麻风杆菌通常不会立刻致病,多潜伏一段时间后发病,潜伏期一般为2~5年。
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组织,轻者可有皮肤斑块、丘疹以及皮肤蚁行感、四肢麻木等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凹凸不平、双唇肥厚、耳垂肿大、形如狮面、眉毛及头发脱落、浅感觉和出汗障碍,面瘫、甚至四肢畸残或毁容。少菌型麻风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多菌型麻风预后较差,延迟诊断造成的身体畸残和治疗中可能发生的致死性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1、飞沫传播
传染源将带有病原菌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排入空气中,易感人群吸入后,可能会感染致病。
2、接触传播
生活中与传染源密切接触,病原菌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另外,也可通过纹身等行为传播。
发病趋势
麻风病曾经在全球广泛流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联合化疗方案(MDT)的推广,现症患者迅速减少。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每年全球新发病例仍超过20万例,在我国每年也仍有~例新发病例。
好发人群
麻风感染的易感性个体差异很大,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暴露人群中发病者不足1%。多菌型家族人群比其他人群发生麻风的危险性高5~10倍。
好发地区
目前我国新发病例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和广西等省份。
预防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了解麻风病相关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2、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同事有麻风患者,不可与之过分亲密,防止被传染,并建议其及时就医。
3、一些特殊人群,如麻风患者特别是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尤其是儿童接触者,建议使用药物进行化学预防,以降低麻风的发病。
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斑块、丘疹、结节或表面凹凸不平。
2、皮肤有蚁行感、麻木、感觉障碍、不出汗等表现。
3、面部双唇肥厚、耳垂肿大、毛发脱落。
4、近期有麻风患者密切接触史。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