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医院儿童预防接种中心,一位女子砸碎啤酒瓶劫持了22岁的女护士小陈,在接近一个小时的僵持之后,警方成功救下小陈。
警方调查得知,这名女子姓陈,医院的原因,跟两针疫苗有关。吕某的宝宝于年9月19日在医院注射乙肝疫苗和麻风疫苗各一针后,在当年10月1日时开始出现低热,10月13日,吕某发现自己的儿子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最后确诊为脊髓炎。
虽然湖州市医学会出具的一份医学鉴定认为:“疫苗合格,接种规范,疫苗生产商、接种方和受种方均无过错”,但吕某无法接受。
搜索相关新闻发现,虽然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低,但近来国内也有发生,此前媒体报道,贵州一名4岁女童朵朵补种了流脑A+C疫苗11天后,患上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留下截瘫的后遗症,成为了一级残疾人士。
看了这些新闻医馆君都有些紧张,更别提宝爸宝妈了。所以赶紧整理了疫苗安全的相关问题,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为什么疫苗会产生副作用?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项目办公室周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通常在1/10万-1/万间。
为什么会出现不良反应?
早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朵朵事件采访了长期研究疫苗和免疫规划政策的北京某高校博士生陈飞(化名)。他表示,疫苗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存在多种可能:疫苗质量不医院方面存在疏漏;接种前孩子处于患病的两周潜伏期内,症状还未显现。
而在两点均没问题的情况下,具体到每一只疫苗的混匀等生产技术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之孩子体质、天气等外在环境综合作用,也可能会发生不良结果。
比如个体差异,或者接种时孩子身体状况欠佳等
预防接种有风险,这是事实,但预防接种的收益远远大于风险,这是全球的共识。以乙肝疫苗为例,年WHO发布的乙型疫苗立场文件中,在“疫苗相关不良事件”部分,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用词为(新浪微博疫苗与科学)发烧,是正常现象吗?儿科医生崔玉涛:疫苗接种后发热多属正常反应。如仅是发热,无明显咳嗽;腹泻等表现,注意多饮液体;高热时药物退热+物理降温即可。只要无其他严重表现,发热持续2-3天都不用紧张。体温超过38.5℃,需要给婴儿服用退热药(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林或含布洛芬的美林);体温未超过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给孩子降温并给他多饮水。
红肿、硬结如何处理?如果注射当天,注射部位局部红肿明显可采取冷敷的方法,适当缓解肿胀。如果红肿范围较广,较为严重,医院就诊,但记得告诉医生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2-4周,注射局部会开始红肿、化脓、破溃、结痂,最后留有小斑痕,这是卡介苗接种后常见的反应过程。
护理时只要用清水擦拭,再蘸干即可。用碘酒、酒精进行局部消毒,会使伤口难以愈合。
注射部位的硬结,几周至几个月内会自行消失。提醒家长,不要热敷,这样容易导致肿块越来越大,直至形成鸡蛋大的肿包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等属于一般反应,不要把接种后的所有现象归结为疫苗的副作用,因此惧怕疫苗接种。选择进口疫苗更安全吗?关于这个问题,医馆君请教过一位在疾控工作的闺蜜,她给我科普了一下:
有正规疫苗,都是经过研究,针对特定、可引起严重疾病的细菌和病毒而言的。国产和进口的区别,倒不是质量上的差别,而主要是具体生产工艺的区别。比如脊灰疫苗,国产是灭活工艺,里面有活的疫苗病毒,有引起小儿麻痹症的风险(概率是二十五万分之一);进口是灭活,安全性更高些。
疫苗与科学:通过国家检验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国产与进口,打个比方就像92分与95分的考试成绩,不能说没区别,但也没必要夸大这种区别。过敏体质,接种时要注意什么?疫苗与科学:疫苗的安全性也优于普通药品,但不排除某些人会对疫苗本身或是对其中的微量杂质过敏。过敏反应有轻有重,但真正因疫苗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罕见。过敏体质者接种后可加强观察,如果有过敏表现,可以及时对症治疗,一般不会对健康有影响。杭州市疾控中心:如果孩子对麻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则不能接种;另外曾患过敏性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阿瑟氏反应、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关于麻疹疫苗,很多妈妈可能遇到,社区医生一定要确认宝宝吃了全蛋不过敏才给打针。但药剂师冀连梅则提醒“不建议用这个方法来测试孩子是否对鸡蛋过敏”。原因是:用全蛋测试出来嘴周发红、身子起疹子等都不属于严重过敏反应,而对麻疹疫苗的禁忌,说明书上写的是:对鸡蛋蛋白严重过敏者禁止使用。
所以没必要打疫苗前要求吃全蛋。
关于疫苗的其他问题,也可以看看这篇免费自费疫苗怎么打?(直接戳标题)
参考资料
《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编辑/制作:医馆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