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
单选
1.缓激肽
A.血管通透性增加
B.中性白细胞趋化作用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答案解析]
A
[答案解析]缓激肽是一种血管活性肽,由激肽原酶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而产生。缓激肽作用于内皮细胞受体,可使内皮细胞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A对)。缓激肽不具有趋化作用(B错)。
2.炎症病灶内血管发生速发持续反应时,血管内皮的主要变化是
A.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B.细胞变性坏死
C.细胞迅速收缩
D.细胞凋亡
[答案解析]
B
[答案解析]在炎症过程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原因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等。其中,由炎症介质引起的内皮细胞收缩发生迅速(C错),持续时间短,被称为速发短暂反应;由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细胞变性、坏死(B对)、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等反应持续时间较长被称为速发持续反应。速发短暂反应的主要病变是细胞迅速收缩(C错)。而细胞穿胞作用增强是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另一机制(A错)。炎症主要引起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而不是凋亡(D错)。
3.严重烧伤时,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加
B.内皮细胞直接损伤
C.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D.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答案解析]
B
[答案解析]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和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等。烧伤作为一种严重的损伤性刺激,可以通过内皮细胞收缩、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外渗,但最主要的作用机制为直接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B对)。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A错)和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D错)均为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机制,但不是烧伤时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主要机制。烧伤时可以通过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但并不是其主要机制(C错)。
4.下述关于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渗出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进入边流、附壁
B.内皮细胞收缩,使中性粒细胞从间隙游出血
C.中性粒细胞通过伸出巨大伪足,逐渐从内皮细胞间隙游出血管
D.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
E.补体C3、C5是重要的炎性因子
[答案解析]
B
[答案解析]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其过程包括:白细胞的边集和滚动、黏附和游出、在组织中游走等阶段(A对),并在补体C3、C5等炎性因子(趋化因子)(E对)的作用下到达炎症部位,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D对)。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白细胞游出主要是由于炎性灶产生的化学趋化因子介导的,这些趋化因子作用于粘附于血管内皮的白细胞,刺激白细胞伸出巨大伪足,以阿米巴运动的主动方式,逐渐从内皮细胞间隙游出血管(C对),在这一过程中内皮细胞收缩并不起主导作用(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5.急性炎症晚期开始出现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答案解析]
D
[答案解析]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有所不同,在急性炎症的早期(24小时以内)中性粒细胞(B错)首先游出,中期(24~48小时)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晚期(24~48小时之后)单核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D对)。淋巴细胞(A错)和浆细胞(C错)主要见于慢性炎症。
6.下列哪种炎症介质不具有阳性趋化作用
A.白细胞三烯B4
B.C5a
C.TNF
D.IL-8
E.缓激肽
[答案解析]
E
[答案解析]阳性趋化作用(一般简称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被趋化因子吸引,朝趋化因子所在处游走的现象(与之对应的是阴性趋化作用,指白细胞不被吸引甚至被排斥的现象)。由九版病理学P76表4-2可知白细胞三烯B4(LTB?)(A错)、C5a(B错)、TNF(C错)和IL-8(D错)均具有阳性趋化作用。而缓激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致痛作用,但无阳性趋化作用(E对)。
7.下述哪种物质与吞噬细胞对细菌的杀伤降解无直接关系
A.阳离子蛋白
B.乳铁蛋白
C.髓过氧化物酶
D.酸性水解酶
E.调理素
[答案解析]
E
[答案解析]调理素是指一类通过包裹微生物而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血清蛋白质,调理素包裹微生物而增强吞噬作用的过程称为调理素化,可明显提高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但对吞噬细胞对细菌的杀伤降解不起直接作用(E对)。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含有酸性水解酶(D错)、中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C错)、阳离子蛋白(A错)、溶菌酶和磷脂酶A?,特异性颗粒含溶菌酶、磷脂酶A?、乳铁蛋白(B错)及碱性磷酸酶等。这些蛋白或酶类均直接参与了吞噬细胞对细菌的杀伤降解作用。
8.下列炎性介质中,引起发热的是
A.前列腺素
B.缓激肽
C.L-8
D.NO
[答案解析]
A
[答案解析]根据九版病理学P76表4-2,可知引起发热的炎性介质包括IL-1、TNF和前列腺素(PG)(A对)。缓激肽(B错)为血管活性肽(P76),可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并可引起疼痛。IL-8(C错)为趋化因子(P71),可吸引白细胞进行定向移动。NO(D错)为活性氮(P75),可杀伤病原微生物,是宿主抗感染的炎症介质。
9.肺炎链球菌感染常引起
A.纤维性炎症
B.化脓性炎症
C.增生性炎症
D.浆液性炎症
[答案解析]
A
[答案解析]肺炎链球菌感染常引起大叶性肺炎,后者为纤维性炎症(A对)。化脓性炎症(B错)常由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化脓菌感染引起(P77)。增生性炎症(C错)常由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等感染引起。浆液性炎症(D错)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10.假膜性炎渗出物中的特征性成分是
A.黏液
B.浆液
C.纤维蛋白
D.坏死的炎症细胞膜
E.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膜
[答案解析]
C
[答案解析]假膜性炎属于纤维素性炎,其渗出物中的特征性成分为纤维蛋白(纤维素)(C对)。其渗出物中也可见坏死的炎症细胞膜(D错)和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膜(E错),但此二者非特征性成分。
11.发生在下列不同部位的纤维蛋白性炎症中,属于假膜性炎症的是
A.心包膜
B.胸膜
C.关节滑膜
D.肠黏膜
[答案解析]
D
[答案解析]纤维蛋白性炎症(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黏膜(D对)发生的纤维素性炎称为假膜性炎,常见的假膜性炎有白喉、细菌性痢疾等。心包膜(A错)、胸膜(B错)可发生纤维素性炎,为浆膜性纤维素性炎,而不发生假膜性炎。关节滑膜可以发生浆液性炎和纤维素性炎,也不会发生假膜性炎(C错)。
12.下述疾病中,哪一种不是化脓性炎
A.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B.肾盂肾炎C.皮肤疖肿D.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E.肾小球肾炎
[答案解析]
E
[答案解析]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所致,也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A错)、肾盂肾炎(B错)、皮肤疖肿(C错)及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D错)均为化脓性炎。肾小球肾炎为变态反应性炎症,无化脓菌感染,不属于化脓性炎(E对)。
13.属于出血性炎的是
A.空洞性肺结核
B.细菌性痢疾
C.小叶性肺炎
D.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解析]
D
[答案解析]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任何炎症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变质、渗出、增生这三种基本病变,但往往以一种病变为主,以变质为主时称为变质性炎;以渗出为主时称为渗出性炎;以增生为主时称为增生性炎。渗出性炎还可以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进一步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出血性炎是指炎症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D对)和鼠疫等。空洞性肺结核为增生性炎(A错)。细菌性痢疾为纤维素性炎(B错)。小叶性肺炎为化脓性炎(C错)。
14.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白细胞
[答案解析]
C
[答案解析]五种细胞中,中性白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炎症(A错)。其余四种细胞见于慢性炎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C对):淋巴细胞在各类慢性炎症中普遍存在;嗜碱性白细胞(E错)和肥大细胞(D错)主要见于过敏反应性炎症;嗜酸性白细胞主要见于过敏反应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性炎症(B错)。
15.肉芽肿性炎症时,最主要的特征性炎症细胞来源于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答案解析]
B
[答案解析]肉芽肿性炎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肉芽肿最具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具有诊断意义,此两种细胞均来源于巨噬细胞(B对)。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化脓性炎症(A错)。淋巴细胞多见于非特异性慢性炎症(C错)。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性炎症(D错)。
16.下述炎症中哪种不属肉芽肿性炎
A.麻风
B.真菌感染
C.手术缝线慢性炎症反应
D.粟粒性结核病
E.阿米巴病
[答案解析]
E
[答案解析]肉芽肿性炎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类型有感染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和原因不明的肉芽肿。麻风(A对)、真菌感染(B对)、粟粒性结核病(D对)均为感染性肉芽肿。手术缝线慢性炎症反应为异物性肉芽肿(C对)。阿米巴病为组织溶解液化为主的变质性炎,不属于肉芽肿性炎(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17.下列选项中,属于肉芽肿性炎的疾病是
A.梅毒
B.阿米巴病
C.痢疾
D.白喉
E.淋病
[答案解析]
A
[答案解析]梅毒(A对)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阿米巴病(B错)是以组织溶解液化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P)。急性细菌性痢疾(C错)早期是卡他性炎,后期为假膜性炎(P)。白喉(D错)是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P77)。淋病(E错)是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P)。
18.下列病变中,属于非感染性肉芽肿.的是
A.树胶样肿
B.伤寒小结
C.风湿小结
D.结核结节
[答案解析]
C
[答案解析]树胶样肿(梅毒螺旋体感染)(A错)、伤寒小结(伤寒杆菌感染)(B错)、结核结节(结核杆菌感染)(D错)均属于感染性肉芽肿。风湿小结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但风湿小结并非由链球菌直接刺激产生(风湿小结内无链球菌存在),风湿小结本质上为变态反应性炎症,故风湿小结属于非感染性肉芽肿(C对)。值得注意的是九版病理学P80-P81将肉芽肿性炎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和原因不明的肉芽肿三种类型,风湿小结似乎不能归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类型。
19.属于肉芽肿性炎的是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肠伤寒
C.急性蜂窝织炎
D.急性重症肝炎
[答案解析]
B
[答案解析]肉芽肿性炎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常见的肉芽肿性炎有:结核病(结核结节)、伤寒(伤寒小结)(B对)、梅毒(树胶样肿)、血吸虫病(虫卵结节)等。
20.下列肉芽肿中常有langhans巨细胞的是
A.风湿小结.
B.黏液潴留结节
C.结核结节
D.术后缝线反应
[答案解析]
C
[答案解析]巨细胞又称多核巨细胞,是肉芽肿的特征性细胞成分,由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巨细胞有不同种类,在结核结节(C对)内,巨细胞内细胞核排列于细胞的周边呈马蹄铁形或环形,称为Langhans巨细胞(以发现此巨细胞的德国病理学家Langhans的名字命名)。术后缝线反应(D错)可导致异物性肉芽肿,亦可见巨细胞,异物性肉芽肿内巨细胞的细胞核杂乱无章地分布于细胞中,称为异物多核巨细胞(P81)。风湿小结(P)(A错)由大量的Aschoff细胞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其中Aschoff细胞也可见双核或多核者,又称Aschoff巨细胞。黏液性潴留结节(B错)为黏液潴留,不含巨细胞。
多选
1.下列形态改变中,属于炎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有
A.血管反应
B.肉芽组织形成
C.炎细胞浸润
D.上皮细胞增生
[答案解析]
AC
[答案解析]血管反应(A对)和炎细胞浸润(C对)是急性炎症的主要病理变化。肉芽组织(P37)为组织损伤的修复方式,与炎症反应无关(与炎症反应相关的是肉芽肿)(B错)。上皮细胞增生(注意与损伤修复过程中上皮细胞再生区别)可见于炎症的增生期,如鼻黏膜慢性炎症时被覆上皮增生,故D选项也属于炎症的病理变化,本题给出参考答案为AC,可能与上皮细胞增多只见于部分炎症类型有关(不能算作炎症的主要病理变化)。
2.炎症时,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新毛细血管增多
C.血管扩张
D.内皮细胞间隙加宽
[答案解析]
ACD
[答案解析]在炎症过程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有:①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加宽(D对),使血管通透性增高;②内皮细胞受损(A对)或基底膜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高;③内皮细胞吞饮增加,细胞的穿胞作用增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④新生毛细血管增多(B对),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不健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是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导致局部血流加快、血流量和能量供应增加,这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红和发热的原因,但血管扩张与血管通透性无关(C错).
3.炎性介质的作用包括A.发热B.趋化作用C.血管通透性降低D.疼痛
[答案解析]
ABD
[答案解析]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炎性介质。炎性介质的功能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C错)、趋化作用(B对)、白细胞渗出和激活、发热(A对)、疼痛(D对)、组织损伤等。
4.下列哪些疾病属纤维素性炎
A.风湿性关节炎.
B.流行性脑膜炎
C.大叶性肺炎
D.细菌性痢疾
[答案解析]
CD
[答案解析]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任何炎症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变质、渗出、增生这三种基本病变,但往往以一种病变为主,以变质为主时称为变质性炎,以渗出为主时称为渗出性炎,以增生为主时称为增生性炎。渗出性炎还可以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进一步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常见的纤维素性炎有大叶性肺炎(C对)、细菌性痢疾(D对)、白喉、风湿性心包炎等。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为浆液性炎(虽然也有纤维蛋白渗出)(A错)。流行性脑膜炎为化脓性炎(B错)。
5.与纤维蛋白渗出过程相关的病变
A.大叶性肺炎
B.绒毛心
C细菌性痢疾
D.病毒性肝炎
[答案解析]
ABC
[答案解析]纤维蛋白渗出过程常见于纤维素性炎,大叶性肺炎(A对)、绒毛心(B对)和细菌性痢疾(C对)均为纤维素性炎。病毒性肝炎属于变质性炎(纤维素性炎属于渗出性炎),无纤维蛋白渗出(D错)。
6.在下列疾病中,属于假膜性炎的有
A.大叶性肺炎
B.白喉
C细菌性痢疾
D.风湿性心包炎
[答案解析]
BC
[答案解析]假膜性炎是发生在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因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黏膜组织以及病原菌等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而得名。白喉(B对)为发生在咽喉部黏膜的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C对)为发生在肠黏膜的假膜性炎。大叶性肺炎(P)(A错)为发生在肺组织的纤维素性炎,风湿性心包炎(P)(D错)为发生在浆膜(心外膜)的纤维素性炎(或浆液性炎),均不属于假膜性炎。
7.下列属于肺炎性假瘤病理变化的有
A.增生的肺泡上皮B.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C.浸润的炎症细胞D.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
[答案解析]
ABC
[答案解析]炎性假瘤本质上是炎症,由肉芽组织、炎细胞(C对)、增生的实质细胞(A对)和纤维结缔组织(B对)构成,为境界清楚的瘤样病变,常发生在肺。由于炎性假瘤并非肿瘤,故无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D错)。
8.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有A.吞噬、杀灭病原菌和异物等B.分泌参与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C.摄取并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递呈给淋巴细胞D.分泌抗体,中和炎症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答案解析]
ABC
[答案解析]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包括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及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在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能够吞噬、杀灭病原菌和异物(A对),能分泌参与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TNF、IL-1、化学趋化因子等)(B对),也能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递呈给淋巴细胞(C对)。巨噬细胞不能分泌抗体,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D错)。
9.下列病变属于肉芽肿性炎的是
A.伤寒小结
B.子宫内膜结核
C.硅肺结节
D.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答案解析]
ABC
[答案解析]肉芽肿性炎(P80)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根据病因不同,肉芽肿性炎可以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和原因不明性肉芽肿等三种基本类型,伤寒小结(A对)和子宫内膜结核(B对)均属于感染性肉芽肿。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P)(D错)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而非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不属于肉芽肿性炎。硅肺结节(C)是极富争议的一个选项,硅肺结节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三版八年制病理学P):①细胞性结节:为早期硅结节,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在局部形成;②纤维性结节:由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③玻璃样结节:纤维性结节从中心开始发生玻璃样变,最终形成典型的硅结节。纤维性结节和玻璃样结节不属于肉芽肿性炎,而细胞性结节是否属于肉芽肿性炎存在争议,细胞性结节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在局部形成,具有肉芽肿性炎(异物性肉芽肿)的基本特征,但是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P81)。简而言之,硅肺结节在早期具有肉芽肿性炎的部分特征,在中晚期与肉芽肿性炎完全无关,而晚期的玻璃样结节又被认为是典型的硅结节。总体来看,硅肺结节不应算作肉芽肿性炎,教材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在九版病理学P81介绍异物性肉芽肿时,提及了可造成尘肺的石棉,而没有提及更为常见的二氧化硅。然而,本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以高教社考试大纲为参考答案)为ABC。
10.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
A.小胶质细胞
B.伤寒细胞
C.心衰细胞
D.Langhans巨细胞
[答案解析]
ABCD
[答案解析]小胶质细胞(A对)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各种损伤均可导致其快速活化,对损伤的常见反应有噬神经细胞现象等。伤寒细胞(B对)是伤寒杆菌引起机体炎症时,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C对)是慢性肺淤血时候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Langhans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D对)是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由巨噬细胞转变而来。故以上各细胞均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