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析疑
《本经》疑点小识12
孟琳升
序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习医者必读之书。然因历史久远,文词古奥,言简意赅。不少言辞,今已少用,读之颇为费解。其中更有众多词汇、疑点,是为初学者之“拦路虎”。也有一些古代药名,间或混淆莫辨、抑或迄今无人能识。兹以顾观光本《神农本草经》原文,参照有关资料,就个人陋见,予之绳墨,或许对初学者稍有裨益!
美岱山翁孟琳升
三十一、枳实治“大风”简议
《本草害利》云:枳实“破积有雷历风行之势,泻痰有推墙倒壁之威。”其攻伐破逐之功,当为所长。是以仲景大承气、小承气皆用之而屡建奇功。然其《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功效,则已被忽略。
1、“大风”专指恶疮麻风:病名源自《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云:“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后世以其具有烈性传染而名“疠风”,以其恶疮损害皮肉而称之为“癞”,近现代则多呼为“麻风”。《诸病源候论》对之多有论述。《恶风须眉堕落候》谓:“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恶风候》将之分为“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诸癞候》详述症状表现:“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在胸颈,痒如虫行;或身体遍痒,搔之成疮……变状多端。”其所述及者,又与西医所称之瘤型麻风颇多相近。《实用内科学·麻风》载:“瘤型麻风的皮肤、粘膜、淋巴结、周围神经等蕴藏着大量麻风杆菌”,其皮肤损害,“形态多样化,有斑疹、丘疹、节结、斑块、浸润、水泡、溃疡及萎缩等。皮肤附件如毛发、眉毛、毳毛可脱落;汗腺和皮脂腺可被破坏。”“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对于麻风病,余未得见,方书所记专方及效案也颇稀罕,故而枳实对其效价如何,尚待进而探究。
2、“大风”引喻剧痒瘾疹:经文“苦痒”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其最为常见者,则以过敏性皮肤瘙痒为代表。不少病例,如风疹块(荨麻疹)等疾病,瘙痒殊甚,发则或为麻粒样细碎小疹点,或为豆粒颗状团块成片,临床屡见不鲜。此类风疹团块,《诸病源候论·风瘙瘾轸(疹)生疮候》称:“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甚者痒痛,搔之成疮。”其下篇又谓:“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风疹团之瘙痒,部位不定,发作不时,具有“善行数变”特征,其瘙痒剧烈者,也可以“大风”引申比喻。此种疾病,不少病例伴有大便干燥,尤其是风火入血病机者,最为多见。在针对病机投药同时,加选枳实,通其大便,能使瘙痒尽快得止。尤以肠道过敏病例,其止痒退疹疗效,更为快捷。近年药理实验也发现,枳实水提物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抑制作用。就此可见,《本经》枳实主“如麻豆苦痒”功效,对临床贡献之一斑。
三十二、鞠华(菊花)“利血气”浅释
白、黄、野菊花三品,以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见长。经文“利血气”效能,《百药效用奇观》认为其理有四:“1、或由膏梁厚味,或因温毒侵袭热壅血脉,血热则不洁,渐以积瘀浊血,甚则成腐。菊花味苦,苦走血,苦泄清理,能除血中热毒,血洁瘀去,而利血气。2、或因房劳,或逾肾虚之年,肝肾阴虚而衰于下,阳气浮亢而盛于上,血也随之菀郁于上,则血气壅实不利。菊花味甘,微寒,养阴益肝,平肝摄降,以去上实,则血气利。3、有因郁怒,气血奔逆,致使血气郁结于头部。菊花长于平肝,抑木气之横逆,则血气利。4、若肝火直上巅顶,血菀郁上者,本品又善能凉肝,其恙可解。”对《本经》菊花所主“久服利血气”功效,阐释颇为合体。此说也有所据,《本草经疏》即释云:“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连载)
校核
张树生
回复“1”查阅创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