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七项简介
一、白介素-1β(IL-1β)
主要由巨嗜细胞产生,分为IL-1a、IL-1β仅有26%同源性,但是发挥相同的生物学功能
1.低浓度:免疫调节活化T细胞和APC细胞,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刺激间质细胞分泌蛋白酶引起局部病变
2.高浓度: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发热;恶病质
3.白介素-1相关疾病:
(1)眼底病变
(2)肥胖与2型糖尿病联系的主要原因
(3)炎症反应
(4)肿瘤
(5)白介素-1α及白介素-1β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
4.白介素-1β的临床意义
IL-1是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也是一种热原质成分,具有致热和介导炎症的作用。它主要在细胞免疫激活中发挥调节作用。IL-1受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抗原、内毒素、细菌及病毒等)所诱导,在急性和慢性炎症的致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IL-1参与机体造血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以及某些抗肿瘤的病理生理过程,它还介导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中。IL-1测定依据是它对胸腺细胞的影响。监测IL-1的释放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可为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一项可靠依据。
IL-1升高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时IL-1参与了关节滑膜、软骨的病理损伤过程,在多种关节炎的关节液中可测出高水平IL-1,在结核和风湿等疾病时血中IL-1升高。
IL-1降低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单核细胞产生IL-1能力明显降低。老龄人或癌症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产生IL-1能力也低于正常人,因而在感染后不易出现发热等临床症状
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
主要由活化的TH1辅助型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量15kDa
IL-2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IL-2受体结合,导致休眠T细胞激活和增殖
T细胞在激活的状态下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可溶性成分sIL-2R释放
主要参与免疫应答,抗肿瘤以及移植排斥反应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临床意义:
可用于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疗效评估。器官移植病人中可以明显观察到sIL-2R的水平升高,sIL-2R水平与排斥反应相关可溶性IL-2受体(sIL-2R):sIL-2R是由细胞表达产生的IL-2游离受体,它与膜受体竞争IL-2,阻止IL-2与膜受体的结合。sIL-2R作为一种免疫抑制物,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多种疾病时它在血中水平有明显改变,如:白血病及淋巴系统恶性疾病、肿瘤、AIDS与其相关的免疫缺陷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及麻风病等患者的血清、尿液、胸腹水等体液中均可检测到有明显增高,其上升水平与疾病的活动期、肿瘤的发展变化、排斥反应程度以及治疗效果都密切相关,因此,对患者体液中sIL-2R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白细胞介素-6(IL-6)
由致病原或细胞损伤刺激产生
小分子糖蛋白
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淋巴样细胞产生
炎症,坏死以及肿瘤细胞刺激下血清中IL-6升高过量表达的IL-6通常与疾病有
白细胞介素-6临床意义:
术后、烧伤、急性感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时,患者体液(血清、尿液、囊液、培养上清)中均可观察到IL-6明显升高。可由此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疗效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SLE,硬皮病以及银屑病等都可以观察到IL-6升高
四、白细胞介素-8(IL-8)
1.单核-巨嗜细胞产生;IL-8的分子量约8KD,主要活性形式为72个氨基酸
2.IL-8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曾被命名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肽(NAF)、粒细胞趋化肽(GCP)、中性粒细胞激活因子(NAF)等
3.白细胞介素-8临床意义:
IL-8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麻风病密切相关,IL-8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软骨降解酶引起滑膜损伤,在该病患者的滑液中可检测到IL-8。在某些与中性粒细胞积聚有关炎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局部或血清患者中IL-8也有明显增高,如肺纤维化、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IL-8还与败血症休克、内毒素血症、输血溶血反应、酒精性肝炎、胃炎、炎症性结肠炎、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等密切相关,这些疾病患者IL-8升高水平与局部组织的炎细胞浸润相一致。
五、白介素-10(IL-10)
主要由TH2细胞分泌产生、35-40KD、二聚体形式
生物学功能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抑制和感染单核巨嗜细胞,NK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IL-10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10临床意义:
抗炎性因子,拮抗炎症。肾小球肾病,肾衰病人,HIV感染早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急性期IL-10升高,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在感染流感病毒A的过敏性体质患者中,外周血IL-10水平明显减少;肾小球疾病患者IL-10水平上调,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IL-10明显升高,且透析后较透析前明显增加,可能对尿毒症患者肾功能改善有意义;HIV感染早期患者血中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急性期IL-4、IFN-γ水平升高,病情好转时IL-10增加。
IL-10是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IL-10可能还与肿瘤转移有关。大量研究已证实许多癌组织或细胞均可产生IL-10,如在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和结肠癌细胞、基底细胞癌、肺癌组织、脑胶质瘤组织、结直肠癌的瘤组织、淋巴结和癌旁组织中。
IL-10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高敏感性。IL-10具体有很强免疫抑制及免疫调控作用,提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中IL-10水平升高。中和IL-10后关节炎加重,给予IL-10治疗能明显抑制关节的炎症。
IL-10是一种多功能负性调节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肿瘤及移植免疫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主要由巨嗜细胞分泌、26kDa、个氨基酸,参与系统性炎症,引起急相反应
2.TNF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已发现TNF可对众多的组织器官产生生物效应,它是体内细胞因子网络中重要的多功能物质。TNF具有多种生物效应,主要是介导抗肿瘤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是炎症反应介质之一,参与炎症病变的多方面病理变化。测定血清或其他体液中TNF浓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很有价值的指标。
3.肿瘤坏死因子-α临床意义:
肿瘤:许多肿瘤细胞可产生TNF,因此在多种肿瘤时机体内TNF表达明显升高。TNF又可通过细胞毒作用,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中有大量TNF。
在脓毒败血症、感染性肺炎等严重炎性疾病时血清中TNF含量明显增高。许多寄生虫病患者中TNF也显著改变。艾滋病患者体液中TNF也高于正常人。疟疾抗原、病毒和细菌均可诱导TNF产生,TNF又反过来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疟疾作
TNF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在患者的血清或尿液中TNF的表达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
七、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1.EPO主要由肾脏近曲小管附近的细胞合成和分泌,基本的生理功能是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受低氧应激生成。
2.EPO水平的升高和降低和多种生理疾患相关。
3.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意义
EPO可用于鉴别诊断肾性贫血和非肾性贫血,但需要注意多种排除因素;EPO用于鉴别诊断真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共识;EPO用于预估重组EPO治疗响应。
开单路径:
1、细胞因子检验开单路径
标本为血液:医生工作站→检验→蛋白及肿瘤→细胞因子检测(IL-1β、IL-2受体、IL-6、IL-8、IL-10、TNF-a)
标本为体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玻璃体液及胸腹水等)医生工作站→检验→临床体液→体液细胞因子检测(IL-1β、IL-2受体、IL-6、IL-8、IL-10、TNF-a)
2、EPO检测开单路径
检验时间:周一~周五(8:00-17:00)
报告时间:暂定3个工作日(根据标本量进行调整,量多可调
整为1个工作日)
标本采集:血液标本:真空黄帽采血管3.5ml
体液标本:无菌管3.5ml
医院北院检验科生化室
编写:陆美娟;编辑:陈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