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母校倾情相助董淑猛校友建设ldq

扬州大学医学院学生董淑猛,因为社会实践熟悉了位于广东大山深处的麻风村。年毕业后,小董放弃在原藉江苏工作的机会,来到麻风村安家落户。他把麻风病人当亲人,身体力行改变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董淑猛被评为中国好人、荣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扬子晚报曾报道)。20年过去,眼看着麻风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董淑猛决心为这群特殊的“家人”建一所麻风病“博物馆”,记录下一段特殊的历史。7日,麻风博物馆初步建成。

董淑猛一家三口

他和女友一头扎进

人们“闻之色变”的麻风村

麻风博物馆展品

广东省开平市玲珑村——一个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村落,因为住在这里的全都是麻风病患者。在谈“麻”色变的岁月,他们几乎与世隔绝。

每年暑假,扬大医学院社会实践团队都会组织志愿者前往玲珑村进行志愿活动,为村里的老人们送上温暖,医院募集资金,尽一点绵薄之力。董淑猛就是这个时候了解了麻风村,逐渐熟悉了村里的麻风病人。有着职业理想的小董暗下决心,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变周围人对他们的误解。

面对人人避而远之的疾病,毕业后,董淑猛说服家人,告别了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和同样学医的女友徐娜一起,一头扎进来到了远离家乡的麻风病院——广东省江门医院。他选择驻守在麻风村,将玲珑村当作自己的家,将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

地处大山医院,是一医院,远离市区30多公里外,还要辗转几公里泥土山路才能到达。虽然有被传染的风险,病人伤口上有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但董淑猛和女友勇敢地坚持了下去。无论刮风下雨,两人坚持每天去村里为他们检查身体、嘘寒问暖。渐渐地,董淑猛成为了玲珑村所有村民的亲人。医院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没有电视和网络,医疗设备简陋,资源匮乏。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他自己下田种菜,解决生活之需,同时带动病人们编灯笼、搞联欢,活跃气氛,医院充满家的感觉。年4月,董淑猛和徐娜在麻风村举办了婚礼,将家安在了麻风村。

母校助力,建设“麻风博物馆”愿望成真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上世纪,我国麻风病患者基本都要进行隔离治疗。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麻风病病例已经大幅减少,虽然没有完全灭绝,但基本控制住了病情。董淑猛告诉记者,广东玲珑村里的麻风病人大多是老人,他们大多已经康复,却依然选择留在村子里。眼看着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他决心为这群特殊的“家人”建一所麻风病“博物馆”,记录下玲珑村这段特殊的历史。

董淑猛向观众介绍博物馆展品。医院提供

年7月,母校扬大医学院的志愿团队再次来到玲珑村时,董院长与团队成员表达了想要建设“麻风博物馆”的愿望。得知情况后,医学院表示全力支持。志愿者们为村里的老人们逐一建立健康档案,为麻风博物馆的建立准备基础材料。

1月7日,玲珑麻风博物馆第一期布展工作正式完成,这天也是医院63周年纪念日,玲珑博物馆临时展厅也于这天开馆。第一期的展厅有平方米,主要分成四大主题——“阳光行动”、“人间有爱”、“文化艺术”、“麻风记忆”。很多麻风康复老人的故事被“保存”了下来。例如饱受疾病折磨、手指也少了三根的彭海堤老人从未放下画笔,他还将他所卖作品的钱悉数捐出,毕其一生帮助别人。

春去秋来,有些人会被遗忘,有些记忆会被冲淡,但这些关于“麻风病“的人和记忆,算是被妥善保存了,它会一直在那儿,向后来者讲述那些特别的往事。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陈咏)

end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