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为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大郭寨乡藤篾河小学彭老师所写的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将一个个放牛娃送入学堂的人民教师的成长历程,文章有点长,有放牛娃时代的心酸往事,有外出打工的艰辛,也有成为藤篾河小学老师时的抉择,当然,还有望打开文章的朋友能够耐心读完。
放牛娃的童年记忆
我是一名一线的草根教师,是一个麻风病人的后代,我也没有像邻近村落同龄孩子那样快乐的童年。童年的时光只是在与世隔绝的山间度过,为了生活为了帮家里减轻生活的压力,能在生产队里挣得一个劳力的八分工分,我七岁开始帮生产队放牛。而黄牛就成了我童年成长的伙伴。
那时的我每天把牛赶到山上就能听到看到山那边同龄孩子在校园玩耍的嬉笑声,听到他们的读书声,而给我快乐、伤感的则是那一头头黄牛。
有时因牛走丢一时找不到急得痛哭;有时被山间钻出的蛇吓得胆战心惊失声痛苦;有时因一阵暴风雷雾笼罩吓得缩成一团。总之每座山间无不洒下我痛苦的泪水。有两次事件还给我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次是在年正月的一天,我在山上放牛,突然天气骤变下起了雨雪,看此情景我就干起牛回家,雪越下越大赶到半路,出生两个月多的两头小牛被雪打得赶不动了。我又舍不得扔下小牛于是就扶着走,最后遇见路人帮我把小牛弄回家,我给小牛烧火取暖。结果小牛还是冻伤过度死了,两头小牛的死让我十分悲痛,是失去两个伙伴的伤痛。另一次是在年3月一头母牛去吃崖边的点绿草滚下山崖摔死了。留下半岁的小牛整天渴奶叫着,小牛的哀叫让我也伤心痛哭。之前两头小牛的冻死让感到有时生命如此经不起风雨,后来母牛的坠崖,让我意识到只顾看眼前利益红眼者,到失足时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藤篾河
那一段苦楚的生活就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虽年华流逝三十多载,但我每月都会做几次梦,梦见自己在那些山中奔跑着放牛,牛还是那时的牛,我还是那样寒心的追赶着,吓醒后只是满身的冷汗。是一个再现那段生活无可磨灭的噩梦。
我曾经对着苍天大喊,老天爷你真是不主持公道?苍天没有回答,喊破了嗓子,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放牛娃。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苍天无法我做主。
在这段的记忆里我唯一能接触到或到交流的外界人士就是到我家找药的人,因我父亲是民间的中草药医生,外界有病的人会来跟他找药治病,于是我有一个想法继承父亲的医术,继承医术就得会记药方和看药书。有了这个想法父亲就托人找来小学生用过的旧课本,白天放牛晚上在煤油灯下父亲教我读书识字,多半的时间我就把课本背到山上,一边放牛一边学习,山中的树桩、石头就成了我的课桌。可几年以后父亲的眼睛模糊了灯下已看不清字,我和村里的几个伙伴组织起来,拜村里的一个有文化的老人为师。老师是一个独人,住的房间很小只是十几平方,我们就在他的家里放几个木墩再搭上一块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而且是几个人用一本课本,几个人用一个煤油灯。虽然艰苦但大家还是学得很开心。因那时大家生活都很艰难,我们老人的回报只是每月一元钱,另再给他一点柴火蔬菜。一年多后其他伙伴相继退了,我还是每晚坚持去学习了几年。
尽管我不想提他人曾对我们病人后代有过哪些鄙弃和鄙视,但有些事还是致使我一生难忘。曾有一年我去上街,那还是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眼前是多么新奇,心中是多么神往,那天我主要的一个任务是给老家的叔叔寄一封信。到邮电所投递时当工作人员看到信封上写着“疗养院”时,就说一句“麻风”就把扔还了我。那时我虽小但我也知道荣辱,真是生不如死,若地里有洞能躲去当人面的岐辱我也要钻。
也许作为康复村的子女们都会有感同样的经历,不管怎样凌辱我还得面对生活。
毅然接下藤篾河小学老师的重任
年我离开家到外地去打工,我到基建队挑过沙灰,筑路处抬过石头,也到井下挖过煤,挖煤背煤是最苦最险的活,有两次还差一点在井下被埋,虽然挖煤有些风险有些累但对我们来说是走到一个没人知道我们身份的地方挣钱。算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所以那时我们村的人去打工百分之百都去背煤。
年3月,我们村里办了7年换了5个代课教师的学校时任教老师又要离走,出走的理由是原来元的工资减到。且不谈学校办得正规不正规,聘不到教师学校就得停办,村里的40多个孩子就得回家放牧,我们的命运又要在这些孩子的人生中重蹈覆辙,我心中十分焦急,于是就叫要离走教师把我的想法状转告乡委。最后乡教委又来找到了我,让我当藤篾河小学的代课教师,回想起那时的我真有些冲动,只想着小学不能停办,也想想自己没进过学校自学一点能不能行,就毅然的接下了。那时学校共有47个学生,四个年级,一、三、四、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说都可想而知,我的压力有多大也可想而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既然选择就不能退缩,就只能竭尽全力的去做,于是我就艰难的摸索着一边学一边教。
遇到普渡我们的观世音
是命运是机遇还是缘分,年的9月我遇见了改变我们命运的郑用熙教授夫妇,郑教授夫妇自80年代从清华大学离休后,就一直从事希望工程希望小学的捐建,这一年他受一位美籍华人的委托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捐建人的意愿是为纪念马海德为中国麻风病的防治事业做出贡献,所建的学校要以马海德名字命名。即“马海德希望小学”。郑用熙教授夫妇把学校的建盖地址选在离我们村是十二公里的大平掌完小。且学校建盖好后要“优先接受麻风病人后代子女入学”,听得这个决定我激动得在座谈会上流泪,啊!我们这代人四十年的苦盼,如今遇到了普渡我们的观世音!我高兴我激动。我如飞一般的赶回家把消息告诉我的乡亲们,他们高兴但有一点不敢相信能有这样的好事。我把辍学的孩子也找回来告诉他们我们可以走出去了!
年学校竣工,在郑教授夫妇的呼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我们村小的四年级就转到马海德希望小学就读。我们有了融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对其他社会人群来说适龄儿童入学升学是不新鲜,是正常,而对我们病人后代来说是命运的转折,从而藤篾河小学教学走上了正轨。
在座谈会上郑教授夫妇得知我村贫困,难以供孩子完成学业,于是回北京后到处奔走,发动亲友捐款组建了“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专为我们村从四年级起的学生进行资助,基金不但资助小学,还资助到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年级。从年藤篾河小学教学走上正轨到年为止,我藤篾河已有60名学生读完初中,15人考上高中,8人中专。已有大学毕业的和在读的。
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年27岁的我有幸考取凤庆县教师进修学校两年制中等师范,虽读书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但有了机会又使我喜难交加,一是家里经济问题;二是家里有散失劳力的母亲和生活难以自理的父亲需要照料,还有两岁的孩子和在读师范的妹妹。我去读书的话家里老小妻子一人是否能扛得了?考虑之后选择了去读书,踏进校门做一个真真正正学生是我二十多年的夙愿。幸运是我们兄妹两每人每学期得到元的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资助。一个月虽只有多元的生活费但这两年是我最难忘的时光,我不但得到了学习更得到融入社会的自豪感。真是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两年一晃也过去。
年6月我换掉脱盲证领到了中等师范毕业证书,当我从班主任手里接过证书时候,不知是禁不住心中的激动还是多年的积怨迸发,我嚎啕大哭,没有经历过的不会有那种体会。
年9月我又申请回到藤篾河小学代课,由于代课工资只是元,后来广东汉达康福协会给我生活上的补助,即捐给我们工资。有追求就有选择,有付出就有收获。特别是我们这些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年北京电视台来我们学校采访报道,相继又被凤庆电视台、临沧电视台、临沧日报,中国德育报等媒体报道。年我被评为“感动临沧年度人物”。给我的颁奖词是:自学成才,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含辛茹苦,志在播撒希望之“星火”。勇于超越梦想,立誓丹心为民,惟愿不再“与世隔绝”。
年我被考为事业单位编制,成为公办教师。之后相继被春城晚报,西部开发报,云南电视台等到校采访报道。至年央视新闻频道两次到校采访,其中13年报道的题是《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让孩子走出深山》,还有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在人民网中报道,央视10台采访拍制最美乡村教师。年我的成长经历先后被中国未成教育年网采访报道,被选入第期身影榜样人物。去年网易应邀我去北京演讲,我只是婉言拒绝,我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可宣扬的,我更深知我们这个群体前途是坎坷的,虽然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考上大学,还只是迈出万里长征的一小步。
有梦想有追求就有选择
以上所述我不是想炫耀一下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点滴成就,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抱恨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和选择的机会,你选择了的事就要坚持。
我个人的浅见是:人生来时只是一张白纸。有的人一生却把书纸变成诗篇、画卷,可谓精炼升华。有的人一生是如在纸上写了一部章回小说,在精彩时刻,又不知未来如何。有的人一生则如同写了一部传记,一路的情节是那么传奇。更多的人一生仿佛只是在书写一部包含搞笑、伤愁、悦心、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样样俱全的剧本。
留有哲韵诗篇、画卷、传奇传记也好,章回小说悲情喜剧也罢。关键是你要敢于去书写,勾画你的人生。人生本不完美,错了又怕什么?改过之后另起一行。书写得就算不精彩也要在白纸上留下点点印迹,可怕的是:哀叹命运不济之者,自我贬弃,终生还是空白。
历史长河在行进中激起的潮涌不是金涛就是洪浪,总会冲斥我们勾画的蓝图,受点挫折又怕什么?何不顺之潮流另来一幅。
其实,只要敢于书写人生的人,即使命运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减少一些遗憾和抱怨。与其哀叹命运不济,不如踏踏实实生活,在平凡中撑起前进帆,在普通中选择突破。
我们的梦想可以平淡,选择可以简单,追求应是永恒。梦想和选择可以只是一个和颜悦色的笑脸,一块饼干,一个完整的家……都会给我们带来奋进。有了梦想,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有梦想有追求就有选择。
云南彭绍贵:为了孩子走出深山(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编后语:
在汉达云南项目服务的44个康复村中,共有在校学生约人(小学人、初中人、高中44人、大学22人)。由于村子远离乡镇、孩子年龄小,交通不便、歧视等原因,共9个村设小学(9所小学,12位老师)。在这,多是一师一校,1间教室两个年级,任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而这些老师,都是由村中进过学堂、识字的人担当(多仅是小学、初中毕业)。范老师说,每天的课程,排满不说,嘴还不得闲,上完2年级的语文,让他们抄写生字,又得去上四年级的课。
年前,各村的代课老师均只有三五百元的代课费,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老师们的努力,08年后,除弥勒县小水塘杨老师和年大学毕业回村支教的陶老师外,都拿到了国家特岗教师补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从年底开始,杨老师、陶老师相继得到了北京慈善基金会的帮助)。
老师们的基本生活虽然有了保障,但,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学难度却越来越大。肖老师说,现在小学的内容,都差不多是以前初中生的知识了,自己可以不断充电。但是,如何与学生打交道,更加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技巧却很难自学,很希望有机会与其他老师交流,得到相应的学习、培训机会。
为推进康复村的综合教学质量,汉达将结合老师们的实际需求,于年寒假组织一次针对提升教师参与式沟通技巧的工作坊。此活动的举行,至少需要10元(约元/人,含交通、住宿、餐费、保险、材料费)的活动支持费用。在无项目活动费用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恳请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您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支持康复村的老师和孩子:
1.报名参与康复村的长期支教(三个月及其以上)
2.为康复村老师赞助来昆参加首次提升教师参与式沟通技巧的工作坊,可以是10元,20元,50元...
咨询王琳
捐款账号:(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
支付宝:office
handa-idea.org(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注:文中所有照片已征得本人同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