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华,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而传奇中的每一个情节是那么的感人肺腑、那么的动人心弦、那么的催人泪下!
这一部充满着苍凉、有着悲情色彩的传奇,回想之后,实在令人感伤,令人肝肠寸断!
情节之外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人们尊重、敬佩!
——题记
李云华,福建省医院麻风病康复点驻地医生,他是福建省唯一驻守麻风病人康复点的专职防治医生,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年,他从广西百色卫校毕业后,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独自一人在福建省南安市这个麻风村勤勉耕耘、救苦救难,至今已经24年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斯斯文文、一表人才的李云华医生此时就站在我面前。才40出头的人已经过早地秃顶了,头上光溜溜的透亮。而他的内心、他的灵魂却比这光头更加敞亮耀眼。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却用真实的行动诠释着、践行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话。
岁月没有对他的容貌格外恩宠,40出头的他显得有点疲惫和憔悴。但透过镜片,我看到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总是充满着坦然、淡定与从容,这应该是一个硬汉最基本的特质。
是的,在这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你是谁,更无从知道关于你的点点滴滴。虽然,未曾看到你泥巴裹满裤腿,但却感到你的汗水湿透衣裳。你每天都要忙忙碌碌、气喘吁吁地从这个病房到那个病房进进出出;你每天都要管理这些病人的吃喝拉撒;你每天都要为这个病人那个病人推拿、翻身、给药、打针……这种周而复始、不厌其烦的劳作,绝非常人能够忍受得了。这种苦力活,即使不能摧毁一个年轻人的意志,也会拖跨一个人的身体啊!已经整整24个年头了,多个寂寞而苦涩的日日夜夜,我不知道你究竟是为了谁?我不知道你图的到底是什么?
一、一条人迹罕至的崎岖山路
车子驶出南安市区,开始转向一道弯弯曲曲的坎坷山路,车轮没有任何节奏地随意颠簸,人在车中,五脏六腑都在艰难地抖动着。这是一条当地村民以前的机耕路,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破损非常严重,只是勉强还可以通车。
这家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医院,就在这山高林密、地远路偏的山沟沟里面。正像全国闻名的美岭村被誉为永春县山区里的城市一样,上都村却被称作是南安市市区里的山城,而医院却远在上都村几公里外的荒山上。
上都村隶属于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是这个办事处辖下的最偏远的一个村庄。村里人口本来就很稀少,加上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村民外出打工谋生,所以在家的人口就更加寥寥无几,上山耕作的村民更是屈指可数。因此,说这条山路人迹罕至也就不奇怪了。
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说的也许就是这样。在这里,除了这个让早时的群医院,哪还有什么人烟?
二、一医院
年,为集中收治辖区内麻风病人,南安市在柳城街道上都村的一个山坳里建起数座平房,成立了麻风病康复中心。该中心收治了例麻风病人,“麻风村”由此得名。
虽然也是白墙黑瓦,但随着岁月流逝、风雨侵蚀,医院的土墙平屋已逐渐露出“壮士幕年”的悲壮与苍凉。那斑驳陆离的坑坑洼洼,承载过太多太多悲欢离合的情殇,记忆着太多太多阴晴圆缺的故事。
年,李云华从广西百色卫校毕业后就来到南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南安市皮肤病防治院管辖的麻风病人康复点缺少驻村医生,便前去感受了一番。来到康复点,看到瘸着腿、手指不全、溃疡部分还往外流着脓血的病人时,他震惊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落啊!
那一夜,李云华失眠了。现实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残酷。是去?是留?留,父母怎能同意?家乡人如何看待?去,这几十位病人没有一个医生照顾,远离市区几十公里,医疗没保障,怎么办?……李云华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整个夜晚,病人痛苦的形象深深地映入李云华的脑海,刺痛了他那颗善良的心。一个纯朴的山村小青年,一个卫校培养出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德良心,最终让他摈弃了一切世俗偏见,捧出了爱心,毅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我想起这么一首歌,歌名是《带我到山顶》,歌词是这样的:
带我到山顶
美丽的村庄
妈妈的泪水
忧伤别困扰她
童年的岁月
梦中的天堂
妹妹的泪水
思念的歌谣
夜里妈妈声声口弦
呼唤浪迹天涯的游子
夜里游子多少泪水
淋湿多少回家的梦
就在那个山顶听听
来自天堂的声音
就在那个村庄平息
难以安静的灵魂
带我到山顶
美丽的村庄
妈妈的泪水忧伤别困扰她
我不知道这种婉转千回、至情至性的感伤是否就是李云华医生当时的心里状态?但我至少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着他当年那种去留两相难的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坚强的李云华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以一个山区青年“质地坚硬”的骨质,独自挑起了这担令多少人知难而退的重担,掷地有声地踏出了人生最坚强的第一步,迎着这片荒山野岭,他自豪地吼出了一个男子汉足以惊涛骇浪的第一声号角,这吼声,激荡了整个寂静的山岗。
自建院至今,病人已经进进出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生也换了一个又一个。本地医生都不愿意来这里“享受那份孤独”。只有他,李云华,自年踏进深山的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说,刚开始时有29个病人,那时的工作量可想而知。20多年过去了,目前住院的病人只剩下8个了,最年长的出生于年,最年轻的是年出生的。
三、一颗不忘初心、信守诺言的心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在我国流行已久,解放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治疗药物,导致病人严重畸残。因此,麻风病人常受到社会甚至家庭歧视,经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他们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渴望得到人们的关心、爱护、尊重。
由于麻风病人大多手脚畸残行动不便,李云华经常利用外出机会帮他们买日用品,帮助解决病人日常生活问题。每到刮台风、下大雨时,哪怕是三更半夜,他就会拿起手电筒挨着每个病房去查看。遇有险情,他还要抱着年老体弱的病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李云华竭力从精神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病人,在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陪同患者散步、谈家常、讲故事,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为了防止畸残的进一步加重,李云华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士,为患者解决因麻风病所引起的各种困难。
在病人眼中,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救人的医术,更是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正在挂瓶输液的古稀老病号林顺安激动的说:“是共产党救了我的命,是李医生救了我们……”
前年,林顺安伤口的创面有很多蛆在蠕动,令人毛骨悚然。李医生蹲在他身边,用高猛酸钾溶液力图将蛆冲洗出来,可是蛆不但没有冲洗出来,反而向组织深处钻,李医生用血管钳把蛆一只只夹出来,三、四天后才将溃疡处的蛆清除,又经数月治疗,伤面才愈合。现在,林顺安已经可以参加康复点的一些劳动。
76岁的老病号杨永绽,年因脚底溃疡,无法行动,造成头上、身上满是虱子,双足底广泛性溃疡合并感染,身上发出一种奇臭味道,连病员都嫌弃他,不愿跟他同住一个病房。但李云华没有嫌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更衣、洗衣、理发、抓虱、换药。换药时,偶尔一阵阵恶心,呕吐了,李云华就又换一只口罩继续工作。
每次换药李云华都捧着杨永绽的一双残肢,仔细检查,慎重治疗,持续两三个小时。就这样精心治疗护理了三个多月,杨永绽的创面终于全面愈合了。
24年来,李云华坚持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知识,竭力从精神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病人,尊重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患者热爱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解决因麻风病所引起的各种困难。
前几年一名叫林德明的患者,不仅患了麻风病又是肺癌晚期,临终时通知他儿子来,可是直到到患者死亡后,家属才送来衣、帽、鞋袜,但又不敢更换,李医生便主动为死者穿衣、戴帽。家属和其他病人都说李医生“对病人比亲爹亲妈还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李云华说:“这是对去世病人的尊重,也是对活着的病人的一种安慰。”
李云华在麻风康复点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医生对病人的职责。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其深。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度”,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持住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方能超然物外。然而,对于这一群需要特殊救助的病人,做为一个医生,李云华已经做到超然度外了。那么,能够支撑他的,除了意志、除了毅力,还有什么呢?
四、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
年,经过当时同院老医生的介绍,李云华认识并娶了现在的妻子。有了家的他,第一次放下负担,第一次找到归属感,再苦再累,他都不打算走了。
妻子是邻村的,淳朴贤惠,对李云华很照顾,更重要的是,从小就生活在麻风村附近的她,对麻风病有所认识,对李云华的工作也很理解和支持。
医院门口,远远就看到他的爱人正忙着晒谷子。她见有陌生人来,稍微抬起头和我们打了招呼,显得有些腼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纯朴的农村妇女。李医生说,自从结婚以来,勤快的妻子总是忙里忙处,这给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病房里需要一个勤杂工帮忙煮饭、洗地板等工作,请了很多外面的人,但没有一个愿意到这里来,最终,也是爱人动员自己的伯父,好说歹说地来顶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缺。
“李医生来的时候还很年轻,他一点都不嫌弃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总是耐心细心地照顾我们。每次他出门,都会打电话过来关心我们,还会给我们买东西,真是比我们的亲人还亲。”真心换真心,十几年来,李云华的付出换来了麻风病康复者们的交口称赞。
他们感激地说,李云华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候遇到脾气大、无理取闹的人,他也不放在心里,总是笑呵呵的,一如既往照顾他们。有些老人在麻风村去世了,家人连看都不看一眼,李云华却一点都不忌讳,亲自给老人穿衣,帮忙办丧事,尽心尽力。“我们已经离不开李医生了,如果他不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困难。”麻风村里仅剩的12个老人坦言已离不开李云华。
“现在已经不想走了,同事关系融洽,领导没有架子有求必应,家又安在这了,儿子也在南京读大学了,不想走了。”再一次提及离开的问题,李云华连说“不想走了”。家人、同事的关爱,加上与康复者关系的日益改善、亲近,如今李云华已完全融入麻风村。“即使我走了,也一定会有更好的医生来这里继续工作,但只要我还能工作一天,就会尽力做好,能做多少是多少。现在不会想太多,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现在就希望能做好工作,还有,尽量不让康复者受到打扰。”
五、一种甘于寂寞、不辱使命的信念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二十四年来,李云华远离城市里绚烂的霓虹灯,忍住寂寞,无视他人异样的眼光,尽心尽力地照顾麻风病康复者们。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麻风村这个时代产物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李云华也成了这个最后村落的最后守护者。
既然留下来了,就要好好生活。初来乍到的李云华,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适应艰苦的居住环境。
“碰上台风密集的季节,曾经有一个月,停电停了二十多天。”李云华微仰着头,在脑中数着停电的天数。没电的时候,他要用旧炉子生火烧水、煮泡面,如果碰上台风天,整个礼拜都得吃泡面。
那时候,李云华只有一辆自行车,去一趟市区的疾控中心,要在泥泞的山路骑两个多小时。早早吃过午饭出门,载着两箱重达几十斤重的药品回来,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现在想想,都不知道那时是怎么过来的,很艰难。”李云华说完,摸着自己的光头,憨厚地笑了。
不止停电,每逢下雨,李云华就要在屋子里摆放几个脸盆、铁桶,接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还要担心裸露在外的电线会不会着火,还有那摇摇欲坠的房梁,是否会因为狂风暴雨而倒塌。
“我还在屋里遇见过一条9斤大蟒蛇呢。”李云华说,“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午睡,猛然听到屋内有‘嗖嗖’的声音,但没听到人声,起床一瞧,竟是一条大蟒蛇正往厨房里爬去,着实把我吓呆了。”李云华住的屋子,后面就是山,前面是空地,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的妻子说,每当李云华到外地办事,无法回家过夜,她总是很早就把院门锁上,躲在被窝里,荒芜的环境让她觉得胆战心惊。
只身驻扎在麻风村的李云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孤独而寂寞,没有人诉说心事,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打发时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几年。
相比适应生活环境,适应工作对李云华来说,显得更加艰难。
“不会说闽南话,那你来干什么?”这是刚到康复点的李云华收到了第一份见面礼。如果说留守的乡村教师是苦的,起码他们还受到当地村民和学生的欢迎,然而,听不懂、不会说闽南话的李云华一出场,没有掌声,有的只是不理解的抗拒。
李云华丝毫不懂闽南话,每次需要与康复者交流,都要请老院长在旁帮忙翻译,或找康复者中稍微会说点普通话的人协助。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难以拉近,碰上脾气大的,还会招来难听的一顿骂。
因此,突破语言关是李云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为了与病患更好地沟通,这个广西小伙子硬是生生把闽南话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但这对他来说,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麻风村中的康复者,大多是年进来的旧病患,他们与世隔绝几十年,与亲人联系甚少,很多人甚至早已无亲无故,封闭、孤独的生活令许多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大喊大叫、怨声载道是李云华经常收到的“问候”。
康复者间的矛盾,他需要调解;患者的生活,他需要照料,但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被理解。“有些老人家喜欢往屋子里捡各种东西,连树枝、破罐子都捡回屋子里,不仅搞得屋子乱七八糟,还使得屋内空气混浊,很不卫生。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去,趁他们外出晒太阳的空当,把屋里的垃圾全部清出去,结果,被他们揪住骂了很久。”说起这件事,李云华忍不住笑了。
小到换药洗伤口,大到带康复者进城看病,李云华都要一个人完成,他同时还要照顾一些后遗症严重的康复者,“有时候,我走到麻风村的公共厨房,有些康复者就倒在灶台边,溃烂的伤口不停地流血,脚边一片血水,非常危险。”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并不高大的李云华,就会一把将倒在地上的康复者抱起来,几乎是小跑着返回屋子,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又快速跑到药房,拿药,配药,给对方打点滴。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让人防不胜防,也因为这样,李云华不怎么敢出远门,即使不得已要到外面采购物品或参加医学活动,即使出门了,也一定会频繁地打电话回去,确认所有康复者都平安无事才能放心。
六、一面为道德与善良树起的旗帜
据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戴艺锋介绍,经全市麻防工作者努力,年南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患病率控制在1/内,但每年仍发现新麻风病人1例至3例。由于预防得当,目前新发麻风病人均采取社会治疗,留在康复点的都是年左右进来的老病号。
“历年累计住在康复点的麻风病人人,目前只有8人,年纪最大的86岁,最小的近60岁。”戴艺锋告诉记者,“李云华是我省唯一一名进驻麻风病康复点的专职防治医生,驻守在村里已经24年。”
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庆祝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时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李云华医生已经用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麻风病康复的这一善举,他说,只要有需要,他一辈子都愿意做这样的坚守。
付出就会有收获。李云华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去年5月,他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感谢李云华医生接受釆访!
感谢南安市疾控中心、南安市作家协会提供文字素材!
感谢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安支公司银保部林冰池经理陪我前往釆访!
感谢天下所有善良的人!
本文为初稿,正式媒体发表时将作重大修改,见谅!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知名学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凯先生的点评:
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读完林建南先生的这篇文章。李云华,这响亮的名字铿锵在耳:义薄云天,品德英华。因为信念,因为善良,李云华听从内心的呼唤,倾注满腔的热情,以麻风村为家,视麻风病人为家人,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真诚付出。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这就是流芳千古的美德!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文中通过细节的描写,尤其是生活点滴的刻画,病人的心声叙述,李云华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千言万语无尽处,情到深处自然浓。我想,作者一定是用一颗感恩的心诉诸于笔端。其实,打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好文章是不需要任何的文字技巧,可以铺陈其事,可以直指人心,娓娓道来,情发于衷,才是文章魅力的所在。相信读者诸君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感悟到的不只是平面的文字,更会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这就是李云华高尚人格的完美体现!
洪凯简介洪凯
年出生,中共党员,民盟盟员。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南安商会监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南安市政协委员,南安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南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英都西峰延寿院重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南安市翁山书苑会长。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中国文艺报》、《诗词中国》、《上海诗词》、《上海楹联界》、《泉州楹联》、《泉州诗词》、《武荣诗刊》、《松江报》等报刊杂志。曾主编《宝湖圣境》、《英都葛岸馆树碑保护纪念特刊》和《苏松雅集》三本书刊,《英都山的佛光》荣誉总编。
作者简介林建南
笔名南天一剑
出生于美丽而祥和的诗山,成长于坎坷而浪漫的岁月。
多年混迹于媒体,擅长人物专访和实时报道。在纯文学的沃野中,开劈了一块小小的自留地,种植着自我的情绪与情感,以诗歌、散文、小说在大众面前丢人现眼,但却乐此不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著名的书法大师、广西艺术学院郑捷克教授送给我的墨宝: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当我们老了,都将化为一撮不很起眼的尘土,任它随风飘逝。但是至少这个世界,我来过。还留下一些让人眷念或缅怀的东西。不值一提也罢,倍受赞赏更佳,无所谓了,我顾及不了结果,只懂得享受过程!
人越来越胖,笔越来越瘦。这是命吗?
点击图片更精彩
精彩内容点击内容打开英都镇志愿者协会举行周年庆祝活动
洪随密17周年感恩客户答谢会
英都金英婚宴会所,置办百桌婚宴
和富通打造消防采购一站式平台
厕所革命-打响南安卫浴行业勇当先锋
叶文超摄影—《一船秋意过乌镇》
南安三中高三年级组举办拔河比赛
仑苍寮洋宫祈安植福清醮大法会庆典
王赎回荣获“中华诗教模范人物”称号
英都镇举办校园歌手赛
追思乡贤洪本来先生
洪天平|《男人五十》
仑苍镇雨花斋举办周年庆典晚会
南安全方位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