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河岩洞葬是一个家族习俗还是麻风病惹祸

内蒙古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m.39.net/pf/a_4477495.html
点击上方「微黔江」   岩洞葬是一种选择天然的岩洞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地,放置棺木但不封闭洞口的墓葬。它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古老的葬俗,武陵山地区的岩洞葬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的石灰岩一带。此前黔江地区尚未发现类似墓葬,然而9月7日,“寻源黔江”采访团却无意间在太极乡太河村发现,当地曾有岩洞葬的风俗。这里为什么会有罕见的岩洞葬风俗?背后是否又有什么故事隐藏其中?当地确实曾有岩洞葬

  从太极乡政府所在地出发,驱车沿着公路往石家镇方向前行10余公里,便到了太河村2组,而岩洞葬就在当地一座叫白岩脚的山上。

  山脚下住着的大多是简氏族人,岩洞葬便是简氏族人曾经的丧葬习俗。如今83岁的李素明老人,解放初期就嫁到了简家,对这里的一切更是了如指掌。老人说:“白岩脚半山腰有很多山洞,我们这里叫它神仙洞。洞里以前确实有许多白木棺材,从白岩脚一直到老虎坨(小地名),约50米的距离,棺材是一口挨着一口,最多的时候有好几十口,具体没有人数过。”

  记者发现,白岩脚山势险峻,上山步行一个多小时后,便到了洞穴外,但由于长年荒芜,进洞的山路已无迹可寻,到处长满了荆棘。这让我们探寻神仙洞,变得困难重重。

  65岁的张泽民告诉记者:“是不是岩洞葬我不知道,但以前这里的洞里确实有很多棺材,洞口是没有封闭的。我们小时候放牛经常看见,有胆大的人还去推过棺材板。如今洞里只有一口棺材还在,其余的都在大集体的时候被烧掉了,据说棺材里的人都是简氏一族的。”

岩洞葬背后的故事

  为何洞里的棺材里都是简氏一族的?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秘?采访团一行就此在当地进行了大量走访。

  有人说这和当地的一个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太河一带土壤肥沃,庄稼长势极好,洞里的神仙养了一头肥胖的小猪。有一天小猪趁神仙不注意时悄悄溜下了山,吃了地里的庄稼。几个简姓村民看到了,便把小猪捉来吃了。神仙在山上唤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把小猪唤回洞里。他掐指一算,知道小猪被村民捉来吃了,便诅咒:“谁吃了我的小猪,以后世世代代是癞子。”

  就这样,几位村民忽然一夜间头发掉光,后世子孙为了避免神仙的诅咒,便把逝去的先人用白木棺材放在了山洞里,希望这样可以避免子孙再成癞子的命运。

  村民简立中表示:“以前我们这里确实有很多癞子,这应该是麻风病。麻风病是有遗传的,把患有麻风病的尸体放进山洞,不直接埋在土里,能避免传染,让其他人患上麻风病的可能性小些。”

  当地有一句很出名的谚语是这样说麻风病的:“十人同时上血山,八人辛苦二人寒,口轻眉笑心欢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旧社会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岩洞葬逐渐淡出视野

  那么岩洞葬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人们视野的?这就要归功于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简氏一族先后出现了几个医术极高的医生,医院就职。“麻风病虽然是一种传染病,但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可以治愈。现在我们村子里已经没人患这种病了。”李素明老人欣慰地表示,过去是为了防止麻风病传染,才在患者死后将其抬到山洞里安葬。如今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自然就以土葬为主了。

  遗憾的是,当天由于天降大雨,加上山路已经封了,我们未能到洞里一探究竟,但可以肯定的是,岩洞葬这一特殊的丧葬习俗,确实曾在太河一带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神仙洞的地形也确实适合岩洞葬。

  据曾经多次到过洞里的张泽民讲:“神仙洞曾经进去过多次,奇怪的是里面虽然没有水,但却有河沙坝,以前洞里有像钟一样的石头,只有大碗那么大却长年有股清泉,只能供行人饮用。在洞里敲这口石钟,整个山下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声音。奇怪的是洞里的水在解放后不久就没了,即使是涨水的季节也不再有清泉流出。”

  关于太河村白岩脚山洞里的岩洞葬和神仙洞的种种神奇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里又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因采访团能力有限,未能深入发掘,当地村民都期望专家能给出大家一个答案。

我言我语唱戏的转圈圈——走过场(记者田丹王长贵谭鹏王道文/图特约审稿人何泽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hz/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