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烈日下排队待查的时候,忽然想起前段时间跟一位读者讨论的一个话题——风险评估的主观性。我们讨论的内容是风险评估的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的识别,二是风险的评分。
我们许多人在风险识别时,常常用一些套路化的分析,看不到问题背后所有的风险。或者,看到了,但有意避之不谈。这是非常主观的。
而风险评分时,SPD,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三个风险因子的评分更是主观,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这位朋友说他也在努力地想要建立一些客观的评分标准。对于可能性,应当有数据支持,比如过去曾经发生过的偏差的次数;对于可检测性,比如检测方法的可靠性(验证)、人检测、机检测、人+机检测。。。
引申到现在的新冠疫情和全民核酸筛查,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风险因子:严重性:新冠疫情的风险的严重性,在年初的中国疫情和随后而来的全球疫情的数据支持下,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厉害程度。每天公布的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趋势的不断增加,证明了它的严重性。这种严重性包括死亡和快速传播。而我们对它的严重性的认知,其实是随着数据的产生而不断加深的。可能性:当与病毒和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有多大?其实我们没办法有数据,谁会去做这样的数据来测定发生的可能性?只能从传染病学、病毒研究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评价。可检测性: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测体温,但是,也有许多是正常的感冒发烧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续也发现了许多无症状感染者;接下来的方法是检测核酸,核酸的检测概率有多少?我们也没办法知道,只知道它比测体温的可检测性要高。那么,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是什么?嗯,面对鲜活的生命,我们没办法设定一个数据标准为感染死亡不超过多少例或百分之多少,可能我们只能说:最近多少天内感染病例未继续增加。也就是说,将上面三个风险因子的其中至少1个,降至最低。发生后的严重性,我们能够做的风险消减措施是:
加强医疗手段(来降低死亡率)控制感染者的二次接触(来降低传播性);发生的可能性,我们能够做的风险消减措施是:
做好防护(戴口罩、讲卫生、勤洗手);局部地区封闭或限制(居家隔离、只入不出、绿码通行、行程大数据追踪、划分低中高风险区);可检测性,我们能够做的风险消减措施是:
出入测体温;全民核酸筛查。风险消减措施实施后,风险因子能够客观地量化吗?似乎依旧不能。但是,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风险的可控吗?当然。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可控的状态吗?当然可以啊,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在羡慕中国的疫情防控呢。
所以,是的,我们没办法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风险评分标准。但是,即使你人为地把高风险评级为中、低,从而达到不去控制的目的,行业和社会能接受吗?为了证明你的风险确实是中低而不是高,你是不是可以提供支持性的数据呢?
所以,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分数,而在于认可的风险控制程度。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疫情数据,宣传控制措施,这就是风险的沟通——让所有相关人员都了解,也有助于控制风险。
也许有一天,病毒会变种,现在全民测核酸的手段的可检测性不再是最强,可检测性的风险再次提升。那时,我们再在过往的基础和当下的情形下(经验与认知),去建立新的风险消减措施。
风险是动态的,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而应该回顾、再评价,从而展开再控制,达到认可的控制水平。
风险评估只是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阶段。无论怎么评估,重点在于风险的控制达到可以认可的程度,而不是评分。
呀,该我测核酸了,真快呀!
谢谢看完。如有启发,请为卡瑞法——分享、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