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张晓华王正勋
23岁时,他一脚踏进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一个麻风村,用36年的岁月,让整个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云南省的全国医德楷模李桂科的故事正在河南讲述着。
12月28日,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由中国健康教育所副主任宋军带队的云南省李桂科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河南省焦作市作巡回报告。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善荣、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曲杰、焦作市副市长武磊出席报告会。
李桂科目前是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36年前,年仅23岁的他走进与世隔绝的云南省洱源县山石屏麻风村。36年来,他把麻风村当成了家,治愈了麻风村所有的病人。
报告团的5位讲述者,有李桂科本人和他的妻子、麻风村的村长、卫生院的同事以及发掘李桂科事迹的记者。他们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桂科的事迹。
年到山石屏麻风院时,李桂科承担着多个麻风病人的治疗工作。当时,麻风院实行封闭式的隔离管理,医生进村都穿防护衣、戴防护帽,连板凳也不敢坐。人们谈“麻”色变,附近村子的人上山经过都要绕行;小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就吓唬小孩子:“不要哭了,麻风村的人听见把你抱走!”正在啼哭的孩子马上就不敢哭了。
23岁的李桂科面对的是身体溃烂、缺手断脚、双目失明的患者。他没有退缩,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干脆连防护衣都不穿了。他花了10年,治好了全村的病人。他定期帮有溃疡的病人清洗伤口、换药、包扎,还照顾年迈老人的饮食起居。为了消除村民们的自卑心理,他分批分期带村民到大理、丽江、昆明、广州等地旅游观光。四五十年没跨出过村子一步的老人们,跟着他坐汽车、逛城市、住宾馆、上饭馆,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这还不够,李桂科决心要让村民脱贫致富。他带领大家养猪、养鸡、养奶牛、修桥、修路、种核桃、种板栗,把自己的钱借给困难的村民买化肥,农药,教大家科学种田。他多方面争取,在年给村里办起了小学,并为每个学生向社会各界争取到了助学金。娃娃们到了上初中的阶段,社会上的学校不愿意接收麻风病人的子女,李桂科一边普及麻风知识,一边做说服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挨家挨户地找住所。到目前,村里已经出了1个研究生,6个大学生,两个职高生,一个中专生。村子里有人过世,李桂科会为死者洗身、穿衣、入殓,召集全村人为死者守灵,举行葬礼,还亲自抬灵上山。
多年来,他四处奔走,争取各界支持,为山石屏村架桥、修路、通电、盖房、建校。李桂科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云南好人”“中国好人”“全国医德楷模”等称号。在年9月18日召开的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上,他被授予“突出贡献奖”。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曲杰表示,李桂科同志的事迹,于平凡中显伟大,在点滴中见精神,从普通中现真情,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此次报告会的举行,旨在在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弘扬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凝聚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正能量。结合报告会,省卫生计生委要求,一是深刻领会、深入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学习他立足本职、勤勉敬业的职业操守;学习他心系群众、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克己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二是要把学习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不断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始终做到修医德、重品行、讲奉献,坚决唱好主旋律,牢固守好主阵地,积极传播正能量。三是要把学习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转化为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焦作市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近人参加报告会。
编辑‖胡晓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