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在考察途中为斯诺(右一)拍摄的骑马照)
初到延安时,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而且军队里受过正规医科训练的医生屈指可数。为了尽快融入延安的工作和生活,马海德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并为自己取了中文名“马海德”。作为卫生顾问,马海德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卫生工作的前线。他不仅参与医院和延医院,还为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当地群众治疗疾病,成为最受欢迎和信赖的人。
(为缓解毛泽东的风湿病,马海德特地请木匠做了一个球台,与他一起打乒乓球)
在延安,马海德践行着医生的初心和使命,还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爱情。年3月3日,马海德与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周苏菲喜结连理,安家延安。年,他们的儿子降生,取名幼马,随母姓周。
(左:马海德与周苏菲在延安;右:这是他们的结婚证)
(马海德、苏菲与儿子周幼马在延安的合影)
马海德的夫人周苏菲,原名周素珍,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年夏天考入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进步剧目演出。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年8月,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带枪的人》等话剧演出。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苏菲随军从延安进入北京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和话剧演出,导演和参与导演多部电影。年至今,任中国麻风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麻风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讨论会议。现年岁。
年9月,马海德担任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代表,定期向宋庆龄汇报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工作、医院和制药厂的情况,使宋庆龄和保盟能够及时将边区军民英勇抗日以及医药匮乏的情况告诉海外人士,将募集来的大量款项、药品、医疗器械、通讯设备、罐头食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边区。
(医院柳树店旧址)
抗战时期,马海德在延医院总院工作。据统计,他在门诊部接诊病人达5万人以上。在忙于医治病患的同时,他还协助医院分院和制药厂的建设。
在延安的十载春秋中,马海德不仅致力于建立和开展边区医疗事业,还积极参与对外宣传和外事工作。
(年毛泽东与马海德在延安机场)
年11月,马海德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并向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外文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文供稿,对外宣传中共抗战情况。他也是延安的义务接待员,时常与前来边区访问的国际友人打交道。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到延安进行采访,马海德陪同爱泼斯坦等人医院进行考察。年7月,美军观察组到延安了解中共军队的实际情况。马海德作为中方工作人员陪同观察组成员参观,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根据地军民艰苦抗战的情况,争取他们的了解和支持。年1月,马海德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工作。其间,他向美国代表团成员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多年来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向北平的外国朋友揭露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真相,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正义立场。
(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中的六位外国记者,前排左起:普金科、武道、爱泼斯坦、福尔曼;后排左起:夏南汉、斯坦因、毛泽东)
(马海德(左三)医院内考察,左二为爱泼斯坦)
解放战争时期,马海德作为中国福利基金会驻延安代表和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顾问,他始终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在他的努力和争取下,大量医药救济物资被送往陕北、华北、山东、苏北等解放区。医院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扩大,有效推动了解放区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马海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年,在他的提议下,中国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他受命担任中国麻风病防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此后,他每年都带领医疗小组走访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等边远地区,开展防病治病工作。为了扭转社会上对麻风病人的偏见,马海德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并不断引进和推广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建立广泛国际联系,为加速消灭麻风病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海德在新疆开展医疗工作)
(马海德亲自示范抽血,消除群众疑虑)
(马海德看望麻风病人,握着他的手作检查)
(马海德在广东省麻风病院里看X光片)
(年5月25日,马海德在家召开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会议,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会议)
年,马海德被美国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授予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年,马海德荣获世界麻风病防治最高奖——国际甘地奖;年9月23日,马海德被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年11月12日,马海德在美国纽约荣获年度艾伯特·拉斯克医学奖)年10月13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医学家、社会活动家、人民外交家、人道主义战士马海德逝世。夫人周苏菲把丈夫留给她养老的4万美元捐出来,成立马海德基金会,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推动麻风病防治工作。遵照马海德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份由周苏菲送回美国,葬入家族墓地;另一份,撒入他在中国辉煌人生起步的地方——延安的延河。
(年马海德在卫生部门前留影)
年9月14日,马海德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马海德被中宣部等联合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年9月25日上午,为纪念国际友人马海德诞辰周年,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承办,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北京)协办的《宋庆龄与路易·艾黎》新书首发暨“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开幕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于群共同启动《宋庆龄与路易·艾黎》新书首发,并举行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赠书仪式。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邵莉馆长介绍了展览情况,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先生为展览开幕致辞。上海市副市长陈通同志、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先生、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同志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于群同志共同启动“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开幕。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茆梅芳,白婷,张欢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左:茆梅芳馆长、白婷、张欢与马海德之子周幼马、汉斯·米勒之子米德华合影;右:观看展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