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外治法

藏医药将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归为四大法,即“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当内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或内外合治时,要采用外治方法。藏医外治法是藏医四种基本疗法之一,是藏医最具鲜明特色的疗法,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藏医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法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腠理开泄,祛风散寒、化瘀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年11月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浴疗法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腠理开泄,祛风散寒、化瘀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病患者仍以药水浴为宜。此种疗法,可驱逐湿毒,治疗黄水病、消渴症,疗效显著。

治疗方法及特点:

???用纯天然藏药堪巴、刺柏、水柏枝等经炮制加工、发酵等特殊工艺制成五味甘露药液为基础,根据病情加五根药等诸多藏药,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种类、病情而选择各种“咔嚓”。根据病人体质水温调节到38?—42?后让患者泡入药液内浴15—30分钟,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治疗机理:

???通过浸泡全身药液有效成分通过毛囊壁→经汗腺→穿过皮肤腺→经角质层细胞被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发挥抑制或杀死病毒,调节吸收黄水等治疗目的;药液或药物的气味经过上述通道经人体的组织器官发挥出独特的气味作用,调节改善组织功能,帮助组织恢复正常的组织性能达到治疗目的;发汗是藏医解毒的一种重要手段,药浴的水温使人体内外热量提高,随毛孔开放大量出汗,增加或加强组织器官的活动与循环能力将滞留于体内的毒邪通过毛囊随汗水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作用。

适应症:

???调理亚健康状态,调整内分泌,排除身体毒素,改善精神状态,增进睡眠质量,改善发质、皮肤肤色,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针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高血压一级、中风后遗症、皮肤病、妇科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等效果显著。在减肥、美容、缓解疲劳、延年益寿等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严重的腹泻、感冒、妊娠期、心脏病、高血压二级及以上、肺结核、脏器功能衰竭患者、高热患者及妇女行经期禁止药浴,药浴时水位不能于心脏部位同高;在药浴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3?个月内严禁受风着凉,不食辛辣类食物,不行房事等。

(2)在药浴治疗期间需要用羊肉汤或鸡肉汤等食物和口服药物来增加营养和补充体力。

???????藏医金针治疗

金针疗法是利用点燃艾绒的温火配合金针施术于特定穴位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即金针疗法,是藏医传统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驱散隆邪、软化筋腱、消除疼痛的作用,尤其对治疗高血压、癫痫、四肢麻木、颈椎病等疗效显著,并且该方法疗效快而持久,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特点。

??藏医金针疗法是藏医药学临床治疗过程中,用点燃艾绒的温火和金针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一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特殊方法。具有醒脑益智、驱散隆邪、软化筋腱、消除疼痛的作用,并且疗效快而持久,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特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功能主治:

主要治疗隆病类、高血压疾病、癫痫及口眼歪斜、头疼、血液疾病所引起的四肢麻木、走动困难、体温衰退也就是微温、遗尿、失语謇言,血隆、头隆、培隆引起的长期头昏目眩(头晕)、耳鸣、昏迷,还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及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心跳、心慌、浑身发抖。隆病所引的口哑、耳聋、失眠、及白脉病所引起的颈项活动缓急、手脚麻木、眼花、脑功能障碍等疗效特别佳。还具有调和气血、调理白脉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对妇女生产后的张隆病也叫产后风、风淫病引起的陈旧性头通、偏头痛、心神不宁、白带增多、体弱无力、瞌睡、睡后感觉好转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注意事项:

金针施术完成后,为保持温火功效,在?5—7?天内禁用寒性饮食和用凉水洗头、洗手足等作业。针尖在穴位上不能扎太深或太浅,手法不能太重,需要轻、快、稳。另外注意患者的年龄、体征、体质、病情等情况而进行温金针灸刺治疗。

?????????藏医放血疗法

达日尕(放血疗法)“达日”是刺破的意思,“尕”是将脏腑各自的脉道用刀具刺破放出坏血刺破之刀口叫“尕”。藏医认为,人固有的血和赤巴等物质因内外因素引起紊乱,失去平衡而发生扩散伤热、波动热、炎肿疮疡、痛风、黄水病等许多疾病。

1.适应证

凡是扩散伤热、瘟疫、祛除时疫后的成熟热及血或赤巴引起的炎肿、陈疮、痛风、热型脓肿、丹毒、黄水病,疖痛、痞瘤(血瘤和水瘤)肝炎、脾炎、麻风病、血紊乱症等疾病均可施用放血疗法另外培根、隆、血、赤巴四合症者还可以放血。

2.禁忌证

凡是意识病、灰色浮肿、胃火式微、消瘦痼疾孕妇、哮喘、不消化、呕吐血及胆汁患者、痢疾、培根隆合并症寒性赤巴病、瘟疫等禁止放血。另外事先未分离病血或者是未成熟的瘟热、虚热、毒尚未消除的中毒症、疫热及体质衰弱患者不能施用放血疗法。

3.操作流程

(1)放血前准备:

①远准备:施行放血前3-5天,服三果汤以分离正血与病血;服木藤蓼汤以分离隆病与热病;服余甘子汤以分离寒热混杂和三合症;服藏马兜铃、木藤蓼以分离血与赤巴病;服荜汤以引导病血流入该放血的脉道;需要迅速分离疾病则服木藤蓼汤。

②近准备:放血之前要晒太阳、烤火、温暖身体;并谢绝一切闲人探视,以免干扰施术和传染其他疾病。

③放血器材准备:绑扎的绳子、垫子、放血刀针器械、衬子、止血药、冷水、包扎刀口用的纱布、消毒酒精、棉签等所用物品°

(2)不良反应处理:术后处理放血后可能出现反应,主要有血不外出、病血不出、出血不止、刀口胀肿、术后昏术后生风等6种。①血不外出:鼓脉后立即进刀。进刀后立即松绑、恐惧紧张等原因均能造成割刺后血不外出因此在施术时必须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和克服上述放血不出的弊病。

②病血不出:虽已在大血管放血,仍出现病血不出的现象时应停止该处放血,另找一个脉位少许放血,待到第二天早晨又于原来放弃的脉位放血,则病血便可放出;如果因热邪阻碍血管,该脉位空虚不能放出血时,应采取引导体内血液外出法,即凉服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藏马兜玲、五脉绿绒蒿木藤蓼、獐牙菜、甘青草乌、岩白菜、鸭嘴花等汤,或者冰片、亚大黄各等份研末,以狗奶和酥油汁为引内服,不待药物消化完毕,用酒中煮过的油渣或热糌粑团温熨身体并进行发汗,便可以放出病血;或三果汤和硇砂、丁香、螃蟹壳、硼砂各等份研末,以洒为引,于中午和午夜将汤、散两剂同时服下服后食用热性有营养的食物、淡酒等,便可以放出病血。

③血流不止:于放血脉位处喷激冷水或用冷石子冷敷,或用干净毡片、棉花浸水后放置在刀口,用布条紧紧包扎,便可以止血。

④刀口肿胀:将用新鲜酥油拌合细盐和烧燎的狗毛炭涂在刀口,并按摩揉擦;此法无效则用热糌中加入石花、甘松、头花蓼、葛缕子共研细末,温熨刀口;用酒糟、花椒、盐、姜黄、酒曲菜籽油和面粉搅拌成硬糊状煮熟热熨刀口。

⑤术后昏厥:放血后如果出现昏厥现象,可用脂肪、肉豆蔻、糌粑等点燃的焦烟熏鼻,足上涂油按摩,拍击足心,饮加少许糌粑面的热开水,并用冷水激面。如果上法无效,昏厥比较严重者,灌服牛或其它动物的热鲜血。

⑥术后生风:如果放血后出现隆(风)引起头晕、耳鸣者,于四手足心和百会等隆穴涂以植物油按摩,令患者食红糖,并饮加少许糌粑面的水和红糖酒、骨汤、新鲜肉汤等,以压风势。

(3)术后处置:放血术完毕后,将绑绳慢慢松开,用拇指轻按刀口或用冷而光滑的石子压按,然后取干净的羊毛或棉花放置于刀口,用绳子十字交叉绑扎;避免过度活动,禁止一切引起失血和生风的饮食和起居。放血当天不能白昼睡觉,1-3天内禁止饮酒,以免坏血生成。

??????藏医美杂(火灸)疗法

美杂是利用艾绒等易燃材料或烧热的物体,在体表固定的穴位或疼痛部位烧灼、熏熨,借助温热性或药力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通过大脑皮质对脑、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促进血液循环,使隆、赤巴、培根人体三大生理物质趋于平衡,达到治疗隆(风)和寒性疾病等的一种峻外治法之一。火灸的种类很多,其中艾绒做材料的瘢痕灸是最常用的一种疗法。

1.适应证

消化不良、胃火衰败、灰色浮肿、寒性腹水、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头和四肢黄水病、肌肉痈和骨痈等痈疮、炭疽、空虚热、癫证、狂证、健忘、一切脉病及热病治疗后出现怕寒或转为寒证等大部分疾病均宜用火灸疗法。总之,培根病和隆所引起的一切寒性疾病特别是白脉病(神经障碍)黑脉病(血管障碍)、黄水病等,用火灸疗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2.禁忌证

对于一切赤巴病、瘟热病、血病及五官孔窍会阴脉(会阴正中两侧,男左侧脉女右侧脉)、耻骨上阴毛间的动脉等部位禁止施灸。另外,饱食后禁止灸六腑所属的穴位。

3.艾炷制作流程

在秋三月择吉日采集艾叶,采集的艾叶经过干燥后用木棍反复捶打,捡除其中未砸好的秆茎及土灰等杂质,再点燃荨麻枝将捡出的秆茎烧成炭,连同荨麻燃烧的炭一起混合于艾绒中,用手揉搓成色黑易燃、易捻搓的艾绒。再将艾绒根据病情和使用对象搓成大小不等的两头尖、中间粗的艾条,用纸卷紧,从中段切成圆锥状艾炷。如用于脊椎各穴的艾炷,大小如食指指尖;用于头部、四肢及前身各穴的艾炷,大小如小指指尖;作为止血用的艾炷,要做成扁圆状,如羊粪粒大小;用于灸治疖痈、痞瘤等的艾炷,做成如

诃子尖样;用于儿童和灸剑突等穴位的艾柱,做成如煮胀的豌豆粒大小。

4.美杂分类:

1、煮法、

2、烧法、

3、烤法、

4、惊法。

(1)煮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20余壮者谓煮法。例如,对于疖痈和痞瘤之类疾病,首先为了封闭脉道于痞肿的边缘连续艾灸,之后为了捣毁疖痈痞瘤之老巢于痈瘤的上面连续艾灸。或对于严重疾病在有效果的穴位上连续施灸20多壮。

(2)烧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15壮者谓烧法。如对于灰色培根病、黄水病、心隆(风)病等一般用烧法。

(3)烤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5-7壮者谓烤法。如对于隆病、寒性虫病、大小便闭塞及止洞泻等一般用此法灸治。

(4)惊法:用小艾炷灼烧一下,突然使患者产生惊吓便移去者谓惊法。如对8岁以下儿重用惊法,取豌豆粒大艾炷灸一下使之惊恐便移去。此外,对妇女产后恶露不止,施行下泻后为了抑压风势,续接外伤脉管、筋腱断裂等三种情况,如果灸烧过度会引起筋腱卷缩,截断隆通行的通道导致身体干瘦等弊病,必须酌情施灸。

(5)具体操作:让患者挺直身体坐或卧,选择好穴位,将生姜或大葱挤汁涂于穴位之上,置艾炷,点燃艾炷后缓缓灸烧,艾炷快燃到皮肤时,不要动艾炷,用嘴频频吹气助燃。待到艾炷燃烟停止后,用针尾将未燃尽的艾炷剔除。如果一次同时灸好几个艾炷者,先将前一艾炷点燃去三份之二后,再点燃第二个艾炷,这样前一艾炷热力未尽后一艾炷热力紧续,使热力源源不断,便能迅速产生灸感,有益于疾病。如果灸法得当,则艾炷便会燃烧均匀,不发生只燃半边,留半边的现象,同时灸痕边缘出现细小水泡,不疼痛。烧透即产生灸感的标志是,前身施灸,后身感觉微微作痛;后身施灸,前身感觉疼痛或出现恶心欲吐则证明已经烧透,可以停止施灸。另外,艾炷快要燃尽时,发出嚓嚓爆炸声,火烬四散者,效果更佳。

5.术后处置

艾炷熄灭后,用拇指紧按灸痕,然后让患者起身,慢慢行走几步,有助于恢复身体。施灸后1-2小时禁止喝水,否则会扑灭灸热的效能。火灸疗法的优点是,火灸能够封闭脉道,防止病邪扩散,止痛,抑制隆(风)势上扬帮助消化,软坚破痞,除疖痛及陈疮腐肉,消肿燥湿干黄水,守护脏腑门户,防止病邪侵入,增生胃火,清明神识等,其他外治法不能治愈的疾患,火灸疗法一般都有效果。

???????藏医霍尔麦疗法

???藏医霍尔麦疗法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的后续部《藏医外治疗法》中,以师传形式传至迄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对治疗失眠、心慌、心悸、神昏、耳鸣、老年性身体虚弱、体弱性身体无力、精神失落等病症作用显著。

霍尔麦疗法是将藏药药包放到适量的酥油中加热,在穴位上进行热熨,消除病痛的一种特色藏医外治疗法。在身体的特定“隆”穴上进行热熨,从而产生“驱隆安神,镇静催眠”的功效。油脂(陈酥油、猪油、芝麻油等)加热后降温缓慢,能够持久保持温度,有利于药物吸收。

霍尔麦疗法是根据经络走向和隆穴位处对应热熨,经皮吸收抑制隆偏盛的药物从而调节平衡三因(隆、赤巴、培根)起安神、镇静作用。调节血液循环,平衡血压的作用。

1、将藏医理论与临床症状、脉诊结果相结合,进行辨证诊断。

2、按照藏医《四部医典》中记载上述病证具体临床症状将分类为宁隆型、培根隆型。3、按照诊断结果、病证分型确定具体治疗部位及相应治疗穴位。

4、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选择治疗用主药与配药。

5、用藏医特殊工艺将主药杂都和古狃等与其他配药研制成粉后,用毡布或纱布扎成适宜的小包。

6、根据病情选择使用陈旧动植物油脂(陈酥油、芝麻油等)。

7、将选定的陈旧动植物油脂盛于铜勺或陶瓷容器中放在霍尔麦专用加热器上进行加热。

8、将上述小药包放入以上容器已融化的油液中煎煮。

9、根据患病情况及患病部位,让患者俯卧或仰卧或侧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待煎煮药包温度适中时在患者身体选定的治疗部位及相应治疗穴位上施术并施以特殊手法进行治疗。

隆病造成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体质虚弱、头晕耳鸣,心悸、心慌,睡眠不足,失望悲恸,思虑过多,隆性高血压等。

1?通过对相应的“隆”穴进行热熨~利用穴位按摩和热传导的作用,从而达到养心、镇静、安神、“驱隆”的治疗效果。

2?用于颈项及肢体强直、心慌、心悸、神昏、失眠、耳鸣的治疗,均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1)高热患者

(2)严重的心脑系统疾病

(3)重症高血压、糖尿病

(4)传染性疾病

(5)消耗性及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

(6)皮肤破损、溃烂者

(7)孕妇

(8)精神障碍者

(9)皮肤感觉异常患者等其他临床禁止霍尔麦治疗的病症。

??????藏医擦斗(盐敷)疗法

擦斗(盐敷)疗法:擦斗是把炒好的颗粒盐装入布袋,热敷指定部位,使局部组织升温,调节植物神经,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使肌肉慢慢松弛,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可达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1.适应证:

对消化不良、宿食不化引起的胃绞痛,外伤性血瘀、肾寒,盆腔炎,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肢体运动障碍、外伤性肿胀、痛、以及痛风等引起的刺痛、腰腿、四肢肌肉痛等寒性顽疾。对寒性疾病有益,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益。

2.禁忌证:

高血压、结核病、心脏病,皮肤病,胸前区,会阴和颈椎部有炎症感染、发热等感染性疾病与创伤患者禁盐敷治疗。

3.操作流程:

(1)操作者衣、帽、口罩整洁,按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备齐用物,按医嘱备药。

(2)核对床号、姓名、药物,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3)关闭门窗,注意保暖,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

(4)用温水洗净患处。

(5)准备一个20厘米×40厘米的小布袋。取1袋克装的食盐,放入洗干净的锅里小火炒热(锅里不可有油),炒时在盐里加适量的红花、花椒等药物。

(6)把炒好的热盐装进布口袋;用绳子系紧袋口;让病人平躺,将热盐布口袋置于患处。可隔着衣服接触患处,以防被烫伤;待不是很烫的时候,便可以直接压在患处。

(7)温度一般35-40℃,敷30-40分钟。

(8)密切观察药包周围皮肤,如发现皮肤潮红,立即停止,避免烫伤。

(9)治疗后协助患者穿好衣物。

(10)嘱患者20-30分钟后,做适当活动。

4.注意事项??:

(1)温度不宜过高,严防烫伤。

(2)冬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藏医烙铁疗法

烙铁疗法:烙铁是藏医临床常用的一种特殊的医疗器械。由于最常用的材料是铁,故而统称"烙铁"。因烙铁具有疗效独特、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藏医临床。

????烙铁分头、体、尾(手柄)三部分。表面光滑平整。与烙铁相应的器械棗烙垫是烙铁的配用器械。头部有梅花图案,花心带孔,是用来垫在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使烙铁的头从烙垫的梅花孔穿过,起稳定烙治部位的作用。

???临床上烙铁疗法具有独特的功能:软化包块、消除栓塞、行气止痛、助消化,吸收瘤痞、愈合伤口、却腐生肌、消肿祛湿,调和脏腑和醒脑养脑。临床上每每用之疗效独到。藏医认为正常的机体被三毒污染后,使三大因素失去平衡而造成机体患病,并归纳为两大类型,即热症和寒症。

???《四部医典》记载:"无论诸多疾病,变化无常而不可数之,但最终不可不数寒热两大证。"治疗上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基本原则。寒证不仅可以用热药治疗,而且可用加热的器械治疗。藏医临床治疗疾病,分别用食、行、药、外治四种方法依次递进治疗,而烙铁是器械治疗方法,其疗效强于前三种治法。临床适用于食积,助消化,浮肿,水肿,瘤痞,虚热,头、身体四肢的黄水症,瘰疬,疔毒,疯癫,健忘和一切经脉病。

????????藏医鼻泻疗法

鼻泻疗法是将药汁滴入鼻腔,泻出病邪,起到治疗作用,达到开窍、治病目的的一种特色疗法。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就用此法治病。藏医经典《月王药诊》和《四部医典》专书一章,总结了鼻泻疗法延用至今。

(1)平息法??

(2)清泻法。

1、操作方法:

???(1)用法:清晨或晚上,患者仰卧,颈部垫高,头后仰。将鼻药滴入5~7滴,稍卧片刻。具体用药量,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等综合考虑后进行施治。

???(2)用法:先以油脂涂擦患者头部,炒青稞熨敷额头、然后令患者清洁鼻腔、仰卧,头部后垂。将以上药汁用山羊乳拌和,灌入细竹管,缓慢地将药吹入鼻中7~9滴,稍待后以温开水漱口。如药物流入上腭,即用口呼气堵回,药后静卧数分钟。

2.注意事项

????用药时如果药物难以达到病所,可用烟叶粉及光梗丝石竹粉吹入鼻腔少许。如药后鼻中疼痛、作痒及鼻涕增多者,可使患者坐起,擤净鼻涕。如有黄水和脓液排出,或喉部上腭有遗药,则用温开水漱口洗鼻腔,并以白芸香、新鲜酥油焚烟熏之。如果出现“玛尔克”虫侵入脑中而昏厥现象者,将锡片用"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水浸泡研末,加驴尿滴入鼻中,定会有效。

3.术后处理

????在施行滴鼻法时,如果出现鼻衄等反应者,可于头额、上身、印堂等处冷水喷激。喷激无效者,宜服用有关止血方剂,如“百济查里”止血散、“那乙果若”止血散等。也可灸左右肩头鼻孔吹气所至处及小尖脉放血等。如发生目赤、头额、刺痛,是药力未达病所的原因,可取鼻脉、额脉及舌下脉等处放血,然后再在头部用冷水喷激。

一、适应症

???适用于头部及锁骨以上各种疾病。特别是清泻法,对感冒久冶不愈的鼻塞、鼻腔疾病,白喉,炭疽,目赤,麻风,黄水病,头部外伤引起的脉窍溃散等,有显著效果。

二、禁忌症

???凡瘟病初起,外部创伤,以及酒醉,食油脂类后,切禁用平息法;凡属隆病引起的头晕,眼朦胧症,倒睫,齿病流脓血,均禁用清泻法。

三、优缺点

????用之适当,则能清除鼻腔及头部疾病,醒脑开窍,振奋精神。施术不当,有时可能发生鼻衄、呛肺、昏厥等不良反应和弊端。

四、原理探讨

????藏医认为,“鼻为脑之户”。药力通过鼻粘膜吸收,渗人耳、目、头脑等处泻出病邪,起到治疗作用。藏医鼻泻疗法,靶点式给药,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引用。

????????藏医涂擦疗法

藏医擦涂法是用药油及软膏涂擦、按摩患处,使腠理开启、气血流通,疏经通络,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措施]

油涂法在头部三会门(百会、囟门、后囟)、手心、足心、第6、7脊椎等处,用野牛浮油涂擦按摩,干后用豌豆面擦搓干净,治心风病及斑疹、疖痈等。隆病失眠,用植物油涂擦按摩隆穴(三会门、第一胸椎等).全身涂擦植物油、酥油,可使精神旺盛。面部涂擦植物油,揉搓,可使头脑灵活,记忆力增强。疯癫、昏迷症,可用陈旧酥油涂擦按摩。黄水病,皮肤瘙痒,可用马、驴的油脂涂擦按摩。肾病、遗精,用水獭或雪蛙的油脂涂擦按摩腰肾部。虱虮多者,用鹿的油脂涂擦全身。热症失眠,用麝香与白酥油调和涂擦头面及全身。

一、适应症

皮肤粗糙,精血不足,体力虚衰,年迈衰弱,思虑过度,愁苦不欢,眼目失明,劳累过度,以及失眠等症。特别是切隆病,均宜用油涂法疗治:痘疹及肌肤作肿、皮肤病,则宜以软膏涂治。

二、禁忌症

凡属食物不化,不思饮食,大腿强直,珍宝中毒,以及水肿、培根病等,不宜涂擦法。

三、原理探讨

油脂有滋润皮肤,开启腠理,杀菌止痛等作用:按摩有疏通经络,调解气血功能。因此,本法利用多种功能,借助药力达到滋润,促进气血通畅,散瘀消肿,除法病邪等治疗作用,并有滋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四、护理

用涂药涂擦头部、面部,第6、第7胸椎,前胸、四肢掌心。全身等部位,待干后,必须要用豌豆面搓干净,不然会激发培根用惜粑搓干净,不然会激发培根隆合并症。

五、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藏药、一次性手套、中单。

2、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适应症:体力虚衰、年迈体弱、劳神过度等,特别是一切隆病(除去腿痹症)均宜油脂涂擦疗法。痘症和肌肤肿痛、皮肤病宜用药膏涂擦。禁忌症:食物不化、隆病侵入大腿引起的腿僵症、珍宝类矿物中毒、腹水、饮食不思及灰色、紫色培根病不宜用涂擦法。

4、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自身的反应和感受,力量要适中,避免不当的压力,以免皮肤损伤。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如有红色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药物过敏现象应立即停药,通知主管医生,并协助处理。

5、遵医嘱将藏药、药膏涂于患处,油性涂擦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药膏不宜过厚,过多:糊状药涂药时要均匀,不宜太薄,切涂好后需用绷带缠一周,待干后去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cr/3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