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S丨EVAR术后II型内漏会导致瘤腔

使用4D-flowMRI对每一根II型内漏血管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检测出持续存在的内漏。结合每一根II型内漏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同时存在的多根II型内漏血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动脉瘤EVAR术后是否会扩张。

——摘自文章章节

对EVAR术后7天确认的Ⅱ型内漏血管进行综合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术后1年扩张组的瘤腔分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显著高于未扩张组。使用4D-flowMRI分析测量瘤腔分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可以预测EVAR术后瘤腔扩张。

背景和目的

由于其围手术期的生存优势,EVAR已成为传统开放修补手术可行的替代方法。然而,EVAR存在着内漏这一特殊的并发症,可持续地灌注动脉瘤腔并传递压力,导致动脉瘤扩大和破裂。在各种类型的内漏中,II型内漏(T2ELs)是由于主动脉分支血管未闭所致,如肠系膜下动脉(IMA)和腰动脉(LAS)。尽管II型内漏常自发消失,但部分持续性II型内漏与动脉瘤的扩大和破裂有关。针对II型内漏,采取保守治疗还是侵入性治疗的决定取决于动脉瘤是否扩大。然而,伴有II型内漏的动脉瘤会缩小还是扩大,难以预测。

基于4D-flowMRI的血流动力学分析,II型内漏可以分为两种亚型:IIA型(往复双相血流模式)和IIB型(单相血流模式)。在此研究基础上,KazutoKatahashi医生等人从本中心-年所有接受EVAR手术的患者中筛选了术后7天和术后1年均完成MRA和CTA检查的28例II型内漏例患者,基于4D-flowMRI测量II型内漏血管的峰值血流速度和每分钟流速变化幅度,综合分析内漏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瘤腔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国际期刊JVS上。

研究方法

从本中心-年所有接受EVAR手术的患者中入选术后7天接受MRA和CTA检查且显示II型内漏存在的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4Dflow分析。排除标准如下:使用非镍钛支架装置(MRI存在金属伪影)、I型或III型内漏、4DflowMRI禁忌症(如过敏、eGFR30ml/min/1.73m2或幽闭恐怖症)以及未获得知情知情同意的患者。CTA、MRA和4Dflow的解读采用盲法比较进行,至少有两名医生独立阅读每种模式的图像并比较结果。患者人口学数据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根据EVAR术后1年瘤体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瘤体扩张组和瘤体不扩张组。其中,瘤体直径相比于术后7天增大>5mm的患者归类于扩张组;瘤体缩小或者不变的患者归类于非扩张组。4D-flow分析:先进行3.0T的3D增强MRA检查,之后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4D-flow分析。II型内漏血管分析:基于4D-flow分析,将II型内漏分为两种亚型:IIA型(往复双相血流模式,Fig1,A,#1and#2)和IIB型(单相血流模式,Fig1,A,#3and#4)。

图1

在IIA型内漏中,4D-flow显示一次心动周期的流入相流量(α1和α2),流出相流量(β1和β2)和峰值流速(h),(Fig1,B,#1and#2)。在IIB型内漏中,4D-flow显示一次心动周期的流入相(α3;Fig1,B,#3)或者流出相(β3;Fig1,B,#4)的流量和峰值流速(h;Fig1,B,#3and#4)。

峰值流速定义为一个心动周期流速绝对值的最大值(∣h∣),流量平衡定义为一个心动周期|α+β|,血流变化幅度定义为|α|+|β|。大对数患者同时存在多根内漏血管。因此,综合分析每个瘤腔的的II型内漏血管,定义瘤腔所有分支血管的血流变化幅度为|α1|+|β1|+|α2|+|β2|+|α3|+|β3|。EVAR术后1年,II型内漏血管依据4D-flowMRA分为一过性组和持续存在组。

统计方法:分类变量采用Fisherexacttest。连续变量采用t-test。扩张与非扩张组间瘤腔血流变化幅度,一过性组和持续存在组间各分支血管的峰值流速、流量平衡、血流变化幅度采用log转换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瘤腔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用于选择动脉瘤扩张的cutoff值。

研究结果

1.入选患者,见图2.术后7天完成MRA和CTA检查且有II型内漏的39例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时有11例患者因为完成检查或失访排除,最终入选28例。

图2

2.一过性和持续存在的内漏血管血流动力学对比(TableI;Fig4):术后7天检查发现80根内漏血管,(IIA型,59;IIB型,21),术后1年检查41根血管内漏持续存在,39根内漏消失。血流峰值流速持续存在组显著高于一过性组,流量平衡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血流变化幅度持续存在组显著高于一过性组。

3.扩张组与非扩张组间对比:EVAR术后1年,28例患者中7例患者瘤体直径增大>5mm。术后7天血流变化幅度扩张组(.0mm3/min)明显高于非扩张组(.3mm3/min;P.01;Fig5)。

4.瘤体扩张的多变量分析:瘤体各分支血流变化幅度显著提高瘤体扩张的风险。(oddsratio,42.[1.-.57];P=.;TableIII)。

5.ROC分析:瘤腔分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以瘤腔分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mm3/min为阈值,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76.2%。

表1

图3

图4

表2

研究结论

使用4D-flowMRI对每一根II型内漏血管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检测出持续存在的内漏。结合每一根II型内漏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同时存在的多根II型内漏血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动脉瘤EVAR术后是否会扩张。

一点思考

内漏是EVAR手术的阿喀琉斯之踵,目前对于I型和III型内漏的处理已经达成共识,对于II型内漏的处理仍有争议,尚未形成较为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临床决策主要取决于医生和患者的选择。据报道II型内漏发生率在16%-34%之间,II型内漏常会自发消失。然而一部分II型内漏会导致瘤体增大甚至破裂,持续存在的II型内漏与晚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因此,可以设想,如能确定可能导致瘤体扩张的II型内漏血管并提前进行选择性栓塞,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将是迫切需要的。

现有的CTA可能不是评估II型内漏血管的最佳方法,CTA难以测量每个分支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近年来兴起的4D-flowMRI已成为评价血流各项参数的新技术,可测量血流方向、速度和流量等。依据此技术可将II型内漏分为IIA型和IIB型。基于此技术,按照本研究中的方法对同时存在的多根内漏血管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瘤体转归可能更加科学合理。

本研究中,瘤腔II型内漏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这一指标的ROC曲线显示,EVAR术后1年瘤腔扩张的截断值为mm3/min。因此,在术后7天的4D-flowMRI分析中获得的数据可以预测1年后动脉瘤瘤腔的扩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选择需要早期再干预的患者,而且有助于选择需要栓塞的内漏血管。这一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样本小,随访时间短,还需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验证这一阈值的可靠性,提供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此外,复发的II型内漏以及超过7天检出的迟发性II型内漏也可影响瘤体的演变趋势,但本文纳入的病例中没有发生,这也是进一步研究所需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好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cr/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