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JohnA.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提到阿司匹林,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它已走进千家万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一起被认为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
可以说阿司匹林是现在世界上最常用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药。在此之前它的历史已经经过传奇般的一个循环,从古代的止痛药到麻风病药,经历了拿破仑的海战,到二次大战间的欧洲,到现在的又一次新的各种预防性用途。它伴随了阿波罗号宇航员登月,且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西班牙哲学家加赛特(JoseO.Gasset)甚至把二十世纪称作阿司匹林的世纪。
还记得那白色的上面标着“A.S.P”的片剂么?可别忽视了它哦。它不仅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或许能够治疗或延缓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还不够,它对某些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神奇吧!
旧版阿司匹林广告:婆婆腰背疼痛,选用阿司匹林效果明显。左上角为拜耳公司的英文。
今天,阿司匹林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特效药,为世界上成百万的人所使用。每年全球阿司匹林的产量多达五万吨。如果把他们都制成毫克每片的片剂,其数量就可达亿片,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万公里,足足可以绕地球25圈!那么这种药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又为何能有如此广泛的运用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阿司匹林的诞生
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约年前的一天。
那天,杨柳依依,清风徐来,湖面潋滟如波,成千上万根柳条枝桠在风中旋转跳跃。古希腊人倚靠在柳树下,拨开一块柳树皮尝了一口,依旧是那微妙苦涩又熟悉的味道。神奇的是,几天后身上的疼痛竟然消失了。于是柳树皮具有止痛的效果就这样被发现了。
人类的文明终将被历史承载。
在泥板上,古苏美尔人也同样记载着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古埃及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同样记录了埃及人至少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以前已经知道干的柳树叶子的止痛功效。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记录了柳树皮的药效并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以减轻妇女分娩的痛苦。柳树皮这一神奇的功效被后来的盖伦(Galen)等古希腊和罗马名医反复引用。
在古老的东方,勤劳而智慧的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2]。
历史在进步,文明在传承。关于柳树止痛的神奇功效也一代代流传着。
战争让阿司匹林重新回到历史的聚光灯下。自从发现美洲以后,欧洲人就改用南美进口的奎宁(抗疟药)做止痛退烧药。年,当拿破仑的法国海军败给英国海军之后,欧洲大陆的海外贸易被封锁。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不得不重新利用柳树等易得的止痛药。这种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了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约瑟夫·布希纳(JosephBuchner)首次从柳树皮中提炼出黄色晶体活性成分,并命名为水杨苷(salicin,C13H18O7)。
十年后,另一位意大利化学家拉菲里·皮利亚(RaffaelePiria)从晶体中提取到更强效活性化合物,命名为水杨酸,从此被广泛应用于退烧止痛。但因其纯度不高、稳定性差且具有强烈的副作用,导致无人问津,研究工作始终未能更上一层楼。
年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CharlesGerhart首次发现了水杨酸分子的结构,并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水杨酸。
医院医生JohnMaclagan在《TheLancet》报道首个水杨酸盐类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水杨苷能缓解风湿患者的发热和关节炎症,使得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得以凸显。
年,德国拜耳公司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给水杨酸分子加了一个乙酰基,通过修饰水杨酸合成高纯度的乙酰水杨酸,并很快通过了其对疼痛、炎症及发热的临床疗效测试。
遗憾的是,乙酰水杨酸在拜耳公司合成出来后最初并没有引起当时的药物部门主任HeinrichDreser的重视,几乎被打入冷宫。但是一些科学家坚持研究,最终还是进行了动物和人体实验,这些实验的成功很快就使拜耳公司决定把它投入市场。
年3月6日,又是一个杨柳依依的初春,FelixHoffman合成的乙酰水杨酸化合物被正式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并在德国柏林专利局注册。A指乙酰基(Acetyl),spir来自水杨酸的另一种来源灌木绣线菊(spireae),in则是当时药名的常用的结尾。至此,世界上伟大的神妙灵药——阿司匹林诞生了。
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是由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与醋酸酐进行酯化反应而得的。水杨酸可由水杨酸甲酯,即冬青油(由冬青树提取而得)水解制得。
二、命运多舛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被正式命名后,拜耳公司给约三万名医生发去了阿司匹林的宣传资料。很快,阿司匹林就成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而拜耳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设立了阿司匹林的生产厂家。但是拜耳公司的这个著名药物的命运即将在来临的世界大战中改变。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火很快席卷欧洲,亚洲和美洲。拜耳公司很快成了战争的受害者。年,它的海外的资产(包括专利和商标)作为赔偿被胜利的同盟国—英国,法国,美国等获得。拜耳公司估计年的销售总额只有战争爆发前年的三分之二。
战后在美国和加拿大,斯特林药业公司(SterlingDrug)以五百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拜耳公司的资产,包括拜耳的名称和著名商标的使用权。当阿司匹林的专利过期以后,市场上充斥了各厂家生产的乙酰水杨酸。
虽然后来拜耳公司逐步获得了不含其他70多个国家的阿司匹林的商品名,但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药物市场上,战后的几十年里它不得不以另一个名字来销售阿司匹林。直到年,拜耳公司才从斯特林药业公司的新主人SmithKlineBercham公司买回了阿司匹林的产权,价钱是十亿美元。拜耳公司为在美国赎回自己的名称和商标付出了天价,其为阿司匹林的赎身所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可见一斑!!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阿司匹林正是得益于它的镇痛疗效、得益于拜耳公司的偏爱,几经周折,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回到拜耳公司的怀抱。
三、阿司匹林的发展
年,德国一战失败,阿司匹林作为战争赔偿失去了专利权保护,得以在全世界普及,惠及全世界人民。阿司匹林以其强大的功效和较少的副作用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人们的心中!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医药学科也在蓬勃发展。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的功效外,它的其他功能也在被人们慢慢探究。
年,在阿司匹林的临床运用上是极其重要的一年。JohnVame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小板的凝结,减轻血栓带来的危险。同时也发现这类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机理!此后的研究就像加了催化剂,仅在过去的五年内就达数千份。JohnVame本人也因此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阿司匹林在心血管方面的新的作用首次被发现了!
年,英国卡蒂夫大学(CardiffUniversity)教授艾尔伍德(PeterElwood)医生证实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脏病方面的功效。
年,美国研究人员报告早期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推迟高级别痴呆的开始期。事实上,后期有也有许多研究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典型药如阿司匹林)能预防或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研究发现水杨酸的一个分子组件可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结合,而GAPDH是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亨廷顿氏病的罪魁祸首,水杨酸通过阻止GAPDH进入细胞核而达到预防或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效!从心血管系统到神经系统,阿司匹林的功效在不断被发掘。
年鹿特丹科学家HenkCSWallenburg实验证明阿司匹林可能帮助治疗孕妇的先兆子痫综合征。先兆子痫患者胎盘组织和血小板比正常妊娠者全盛显著增多的TXA2,而胎盘,脐带PGI2及尿中排出PGI2代谢物则减少,正常的PGI2/TXA2平衡被破坏。因此用小剂量APC恢复此平衡,可望预防或治疗该病。
年阿司匹林临床研究表明能够降低直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阿司匹林的作用范围正在一步步扩大!
历史的巨轮不断向前!进入21世纪,这种经历了多年灿烂史的灵丹妙药又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呢?
年HaeYoungChung提出大鼠模型中低剂量摄取阿司匹林延缓衰老的可能分子机制。多项研究数据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多种组织细胞中抑制环氧酶COX-2以及细胞活性氧水平。另外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kB的上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其抗炎抗氧化活性,这可能是阿司匹林在机体中广泛作用的主要分子机制[3]。这一结果为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实现延缓人类衰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怀容研究组发现阿司匹林抗线虫衰老及其新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达14.5%,阿司匹林通过激活节食类似的线虫长寿信号通路(SignalingPathway)延长线虫寿命。在此作用过程中,阿司匹林通过增加AMP:ATP的比率和激活LKB1来激活AMPK,而AMPK的激活又会激活DAF-16诱导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延长线虫寿命的目的。阿司匹林作为“神丹妙药”的地位越加突出!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止步!随着癌症的对人类的巨大威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阿司匹林对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的应用之中。
年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日本熊本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著名的《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遗传性结直肠癌基因PIK3CA携带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4]。这为阿司匹林应用于直结肠癌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另外,年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TheFrancisCrick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表在《Cell》杂志的研究表明,皮肤癌、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会产生大量的前列腺素E2(PGE2),这一分子具有减弱机体对病变细胞的免疫应答,帮助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控的功能。而阿司匹林作为环氧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重新唤醒免疫系统对肿瘤病变细胞的监视效果[5]。
研究人员使用阿司匹林与免疫疗法相结合的治疗,相较于单独使用免疫疗法,能够大大抑制小鼠体内大肠癌或黑色素瘤的生长。以上研究体现出阿司匹林通过调控细胞免疫,在肿瘤防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效。
自被发现以来,阿司匹林从最初的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到抗血小板聚集,从川崎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及肿瘤防御,再到预防老年性白内障及衰老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该药已为人类健康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当然,任何一种药物也避免不了副作用的产生。阿司匹林在发挥它广泛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
据报道,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由于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6]。偶尔也会出现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抑制凝血功能、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所以,药是良药,可不要乱吃哦!治疗或长期用药需遵医嘱!
阿司匹林—一个不朽的传奇!相信经历时代变迁、岁月洗礼、时间积累和历史检验的这种百年神药,将会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继续向更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延伸,在医药史上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磊,张鹏.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1):-.
[2]杨春和.柳树的药用[J].中国林业,(6).
[3]KastRE.Aspirin,TNF-alpha,NFkB,andsurvivalinmultiplemyeloma:theimportanceofmeasuringTNF-alpha[J].Inflammopharmacology,,14(5-6):-.
[4]LiaoX,LochheadP,NishiharaR,etal.Aspirinuse,tumorPIK3CAmutation,andcolorectal-cancersurvival.[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7):-.
[5]SubramaniamK,KarineA,SibylleE,etal.EffectsofCommonPesticidesonProstaglandinD2(PGD2)InhibitioninSC5MouseSertoliCells,EvidenceofBindingattheCOX-2ActiveSite,andImplicationsforEndocrineDisruption:[J].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4):-.
[6]赵民生.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J].社区医学杂志,,4(6):33-33.
阿司匹林抗癌效果到底如何?看看科学家们怎么说!近年来阿司匹林在抗癌领域可谓是香饽饽,然而阿司匹林如何抗癌尚无研究阐明;而如今科学家们在阿司匹林抗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Hepatology:阿司匹林或可帮助预防致命癌症
DOI:10.2/hep.
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阿司匹林与胆管癌的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发生胆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上。
胆管癌是一类形成于胆管的癌症,该疾病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会引起皮肤和眼睛发黄,皮肤发痒,粪便颜色发白等症状。胆管癌虽然不太常见,但也是一种侵袭性非常强的癌症类型,进展迅速并且难以治疗。
文章作者Dr.Roberts表示:“我们已经知道持续的炎症反应是促进胆管癌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因此或许可以通过抑制环加氧酶(COX)的促炎症作用,减轻炎症进而降低胆管癌发病风险。”
Dr.Roberts表示除了COX途径,其他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阻断其他促进癌症发展的细胞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与多种癌症类型的发生风险降低都存在相关性,特别是胃肠道癌症。
13万人大数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减少癌症死亡
我们都听过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现在这一益处又扩展到了降低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在近期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医院医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和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一项研究发现,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几种常见癌症(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止疼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之前的一些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肠癌的死亡率,但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有科学家认为,阿司匹林抗炎症的能力也许可以控制异常癌细胞的生长,从而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但在之前的研究中,关于具体的服用剂量和时间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YinCao博士及其同事对阿司匹林在癌症死亡率中的作用、服用剂量及时间做了进一步调查。他们合并了两项大型研究的数据,对超过13万人在32年间服用阿司匹林和癌症预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不服用的人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了7%-11%(女性降低7%,男性降低11%)。其中,获益最大的是结肠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死亡率约30%;服用阿司匹林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分别降低了11%和23%。
阿司匹林抗癌作用终于出指南了
作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另两个是青霉素、安定),在其穿越了百年的风雨沉浮之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表的新指南中,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关于阿司匹林与癌症的关系,众说纷纭,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定论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指南,正式将阿司匹林作为了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早在年《Lancet》3月刊刊登了牛津大学的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有抗胰腺癌的作用。该研究针对英国本土的心血管患者,试验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mg),记录所有患者癌症发生率。结果发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减低胰腺癌发病率,同时,几年后其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也显现出来,表明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从生化途径角度解释了阿司匹林的防癌机制,认为与其可大幅减少血液及两个结直肠癌细胞系中2-羟戊二酸(癌症的驱动因子)的含量有关。
进指南一年后,阿司匹林抗癌效果如何?
doi:10./JCO..72.
年,AnnInternMed上发表了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CRC)一级预防用药的指南,一年过去了,服用阿司匹林来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如何呢?6月15日发表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相关结果。
这项题为“TimingofAspirinandOther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UseAmongPatientsWithColorectalCancerinRelationtoTumorMarkersandSurvival”的研究表明,CRC确诊后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亚型。
在长期生存的CRC患者中,野生型KRAS肿瘤患者对于阿司匹林的效果最好,能显着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期(OS),幸好,该亚型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亚型。
该研究将阿司匹林与CRC的亚型结合起来观察效果,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作者发现在野生型KRAS的肿瘤患者(约占CRC的70%)中服用阿司匹林后的生存率得到了改善,死亡率降低了40%,不过这个药物在突变型KRAS患者中并没有发现对生存有所改善。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阿司匹林是经典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从发现至今已沿用百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大量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能显着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恶性肿瘤病程、减少肿瘤远端转移发生风险以及降低肿瘤死亡率,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为剖析阿司匹林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靶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出发,首次发现乙酰肝素酶为阿司匹林潜在的抗肿瘤转移作用靶点。乙酰肝素酶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识别HSPG多糖侧链-HS结构的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酯酶,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通过结合于调节乙酰肝素酶的酶活关键氨基酸Glu位,抑制酶活功能,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转移。
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真有助于预防癌症吗?
doi:10./annonc/mdu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患结肠癌,胃癌或食道癌的几率,以及降低相关癌症的死亡几率。
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对预防癌症的好处大于药物自身的风险。成千上万的人们已经服用这种廉价的药物,以预防或治疗心脏疾病。
JackCuzick说:我们的结论来自,50至65岁之间的多数人将受益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这看起来,如果每个人都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话,会减少癌症风险。
服用阿司匹林10年,可降低患癌风险
服用阿司匹林10年,患结肠癌风险可以减少约35%,而死于结肠癌的风险降低40%。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患食管癌和胃癌风险还降低30%,死于这些癌症的风险降低35%-50%。
Cell:阿司匹林为肿瘤免疫治疗添动力
doi:10./j.cell..08.
根据一项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cell上的最新研究,在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通过研究证明皮肤癌,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经常会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这种分子能够减弱免疫系统对病变细胞的正常应答,帮助癌细胞进行隐藏,这一过程使得肿瘤能够快速生长,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阿司匹林是COX抑制剂的一种,这种药物能够抑制PGE2的合成达到重新唤醒免疫系统的效果。因此与单独使用免疫疗法相比,将免疫治疗方法与阿司匹林或其他COX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大大减缓小鼠体内大肠癌或黑色素瘤的生长。
脑瘤治疗重大突破!液态阿司匹林杀死脑癌细胞的效率比化疗提高10倍!
新闻阅读:Howliquidaspirincouldhelpfightbraincancer:Specialversionofthedrugfoundtobetentimesmoreeffectiveatkillingcancercellsthanchemotherapy
年6月28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脑瘤---从生物学到治疗(BrainTumours–FromBiologytoTherapy)”国际研究会议上,一项潜在里程碑性的科学突破对未来的脑瘤治疗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依据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含有液态阿司匹林的饮料可能能够延长上千名脑癌患者的寿命。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简单的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它阻止化疗药物攻击脑瘤。
他们宣布了早期的测试结果:相比于现存的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液态阿司匹林杀死脑癌细胞的效率提高了10倍。
研究人员相信如果液态阿司匹林与抗癌药物一起使用的话,就有可能能够产生更加强效的组合疗法,从而首次能够让药物强效地攻击脑瘤。
JAMAOncology:常规性地使用阿司匹林能够帮助降低癌症发病风险
原文报道:Scientistsfindregularaspirinuselowersoverallcancerrisk
长久以来,阿司匹林被认为对人类健康有许多益处。如今,一项最近的研究认为这一药物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患癌症的风险。
根据哈佛大学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3%的癌症发病风险,其中主要包括结肠癌与其它癌症类型。
虽然科学家们之前已经知道阿司匹林对这些特定癌症类型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这还是首次发现其也能帮助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科学家们首先利用美国国内的两大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总共包括名志愿者,追踪时间长达32年。
他们发现,常规性地使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19%的结肠癌发病风险,以及15%的其它肠胃癌症发病风险。相关结果发表在《JAMAOncology》杂志上。
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缓结肠癌和胰腺肿瘤细胞的生长
来自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可以减缓某些类型的结肠和胰腺癌细胞的传播。该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细胞生理学”上。
血小板是与凝血有关的血细胞。它们通过释放生长因子并增加调节肿瘤细胞发育的某些蛋白质(癌蛋白)的应答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显示能够降低某些类型的胃肠癌的风险,但阿司匹林阻碍肿瘤生长的过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写道:“目前的研究旨在确定阿司匹林对结肠和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的血小板活化和功能的影响”。
研究小组将激活用于凝血过程的活化血小板与三组癌细胞组合:转移性结肠癌(已经在结肠外扩散的细胞),非转移性结肠癌(仅在结肠内生长的细胞)和非转移性胰腺癌细胞。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