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再柱西游记不妨这样跳读原载语文

《西游记》不妨这样“跳读”

——初中名著阅读个性化攻略之四:跳读式

一本书拿来,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完整地阅读,详尽地解读,正如有人所说的“读完十本书,不如读烂一本书”。然而,那大多是理想状态,尤其在这个资讯爆满、节奏飞快的时代,那大概仅仅是搞学术研究者们所做的事情吧。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上《语文》建议,《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的阅读方法。这种建议,应当是比较切合书本和读者实际的。然而,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该如何精读,如何跳读,尤其是后者的取舍,读者大多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下面,笔者简要地谈谈个人的见解,以供读者参考。

跳读:好读书,不求甚解

《西游记》作为一本古典小说,里面的生字——生僻字很多,这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一段话:

东连沙碛(qì),西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dádá)。径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遥闻万丈洪。仙槎(chá、zhà)难到此,莲叶莫能浮。衰草斜阳流曲浦,黄云影日暗长堤。那里得客商来往?何曾有渔叟依栖?平沙无雁落,远岸有猿啼。只是红蓼(liǎo、lù)花蘩(fán)知景色,白蘋(píng)香细任依依。

——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在上面这不足字的文段里,对于读者而言,生字至少包括上面注音的这些。

再看下面这段关于菜园的描写:

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荙(jūndá)姜苔。笋薯瓜瓠(hù)茭(jiāo)白,葱蒜芫荽(yánsui)韭薤(xiè)。窝蕖(qú)童蒿苦荬(xù),葫芦茄子须栽。蔓菁(jīng)萝卜羊头埋,红苋(xiàn)青菘(sōng)紫芥。

——第24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若要将其一一查字典注音(姑且不说词义句意),这想必是一件既费时又费神的事情。这对于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都只会是大打折扣。因而,阅读过程中,遇到了生字词,不妨暂时放过,而且许多形声字可以猜读;如果某些生字词出现频率较高,我们不妨再去查阅。这是跳读的第一种方式。

跳读的第二种方式,则是一些句段的跳读。比如较大篇幅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打斗场面描写。比如:

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wǎngliǎng),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时对泣。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追魂的太尉,吆吆喝喝趱公文。急脚子旋风滚滚,勾司人黑雾纷纷。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这段话,无非就是渲染“阴山”的阴森恐怖。如果读者有兴趣,此类文段不妨读读,这对于培养语感、学习描写,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没有兴趣,则不妨跳过,因为这毕竟都是“说书人”渲染夸张的手法,大多处于“游离状态”。这样并不会影响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

跳读的第三种方式,则是一些章回的跳过。这种方式,可能要多说几句。

《西游记》全书共回。可以分作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1—7回),讲的是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有人称作“齐天大圣传”。在我看来,这七回最好都不要跳过。

第二部分(8—12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也即是“取经人和取经缘由”。这五回,最好也都要读一读,因为这些毕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13—回),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88回里,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地阅读,因为书中降妖除魔故事,有些情节雷同。那就是取经过程中,有“背景”的妖怪,悟空打不了,便去搬救兵,结果这些妖怪都被救走了;而没有背景的妖怪,则都被悟空或八戒打死。网传一张《附表:西游群妖伤亡情况及其背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这个“规律”。

同时,情节之间关联性也不是很强。因此,一些章回,我们可以一下子跳过,也可以一目十行地浏览。这对于后头的阅读,影响并不大。

但是,从98回开始,最好就不要再“跳”了。因为,这三回是西天取经的收官阶段。

比如,在98回中交代,“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显然,唐僧已经“功完行满,立地成佛”了,这当然是不要错过的;

第99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九九八十一难,到此回一一点明,相当于把西游过程回放一遍,这不应错过;

第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五圣成真,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圣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马,同时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也因成佛而“自然去矣”,这更不应跳过。

精读:细读·精思·鉴赏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大概是读书的最美意境吧,也大概是关于跳读的一种最好的注解:喜欢读书,但无需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废寝忘餐。

但是,若要会意,便需要在关键处下一番功夫,这便是“精读”。语文教材(七上,第页)以“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阐释了何为精读。教材上是这样说的:

精读就是细读。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借扇”的艰难。

精读就是精思。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可以这样概括: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精读就是鉴赏。想一想,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孙悟空的话是不是机智善变?罗刹女的话是不是泼辣犀利?作者用“撮盐入火,火上浇油”来形容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用“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来形容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是不是都非常真切传神?

“细读”,“精思”,“鉴赏”,对于读者而言,看似有些难度,但只要真正“读进书里”,总会各有收获。但需要提出的是,如何选择精彩的章节,也许也是一种考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选择。

一是“目录检索”。章回小说,运用对联作为标题,透过上下联,可以获得很大的信息量。借此,完全能够将自己感兴趣的章回拿来细读。比如第18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通过“高老庄”和“八戒”两词,便可判断这两回写的是“猪八戒招亲”这一故事(因为许多读者在电视里都看过相关的情节),便可以翻到这两回,看看孙悟空是怎样戏弄八戒的。再比如,第41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42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可以通过标题判断出这两回写的是“大战红孩儿”的故事。

二是“难名回溯”。在第99回中,观音菩萨看了一遍“受难的簿子”,簿子上记录着唐僧西行路上历经的八十难(八十一难在后文:通天河遇鼋湿经书)。读者可以通过这些“难名”回溯情节,这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阅读方法,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实,除了“金蝉遭贬第一难”外,其余的则是按照章回顺序来排列,比如“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的具体内容都在“附录”(有的版本在第11回)中,“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具体内容则在第13回中。把难名与标题一一对应,再进行选择性地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细心的读者,如果能寻觅到“金蝉遭贬第一难”的出处,一定会高兴好一阵子。原来,此难可从第57回和第回中发现其“踪影”。比如第57回:“菩萨曾言:取经人乃如来门生,号曰金蝉长老。只因他不听佛祖谈经,贬下灵山,转生东土,教他果正西方,复修大道。”

个人认为,《西游记》一书中的一些“诗曰”和一些景物描写,很值得品味,比如第1回中的开篇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此诗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至少可以“一知半解”。尤其是其中的“仁”“善”“功”等关键词,可以引导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比如,第32回中的环境描写:

轻风吹柳绿如丝,佳景最堪题。

时催鸟语,暖烘花发,遍地芳菲。

海棠庭院来双燕,正是赏春时。

红尘紫陌,绮罗弦管,斗草传卮。

寥寥几笔,将“三春景象”写得让人赏心悦目:清风拂面,杨柳依依;鸟语花香,芳菲遍地;海棠依旧,燕子归来;绮罗弦管,斗草传卮——好一派繁华景象!

而此时,“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这意味着又一灾难、又一恶斗即将来临。这样的描写和反衬,同样值得细读和细品。

交流:从“1+1”做起

阅读是吸纳和内化,交流则是释放和碰撞。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问题式,比如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章节是哪回;可以是专题式,比如《西游记》歇后语知多少;可以是评论式,比如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还可以是想象式,比如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等等。

针对读者实际,我个人认为,用“1+1”的方式来交流比较适合;或者说,先做好“1+1”,然后再逐步升级。

何为“1+1”呢?简单地说,就是讲好一个故事,评点一个人物。需要注意的是,讲述的故事,必须讲清“六要素”;评点的人物,必须立足于所讲的故事;所用的语言,尽可能地口语化。这样的交流方式,切开小,面向宽,针对性强,不至于流入空泛。

比如,“悟空大战二郎神”这一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孙悟空偷吃蟠桃,偷喝仙酒,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之后还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酒醒后,他知道自己闯下大祸,赶忙逃回花果山躲避。

玉帝十分恼怒,派遣托塔李天王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将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托塔天王发出免战牌,并用天罗地网将花果山紧紧围困。

观音菩萨带着木吒前来参加蟠桃盛会。玉帝将悟空大闹天宫之事告诉观音,观音派木吒前去了解战况。木吒与悟空交手也被打败。于是,观音向玉帝推荐二郎神去捉拿悟空。

二郎神本领十分高强,与悟空大战三百回合未分胜负。二人比试变化的本领。悟空变成麻雀,二郎神变成老鹰;悟空变成大鹚老,二郎神变成大海鹤;悟空变成鱼儿,二郎神变成鱼鹰儿……悟空多次变化,都被二郎神识破,二郎神始终技高一筹。太上老君趁悟空不备,用金刚琢将悟空打晕,梅山六兄弟一拥而上,将悟空捉住。

这样的讲述,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背景,经过,细节,都应讲得简洁而具体。这对于读者的删选、提炼、概括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胆量和信心,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至于评价人物,可以评价两个主要人物(悟空和二郎神),也可以评价其他次要人物(比如玉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等)。选择人物,取决于个人喜好;评价人物,则要依托故事,有理有据。

千好万好,适合的才是真好。无论是完整地阅读,还是有选择性地跳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在,自主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但有一点,略作强调,那就是务必读完,不可半途而废。

(选自吴再柱《特级教师陪你读名著》,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这里吴再柱老师的新作《特级教师陪你读名著》稍作推广。如果你是语文教师,如果家有中小学生,不妨了解一下。该书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同步。内含初中阶段全部36本名著的导读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学习方法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语文教与学》等报刊发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中王君老师为此书作序推荐。该书将可陪伴孩子3-6年中学时代。读好名著,搞定语文,受益终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lxmf/8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