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知识解答
一、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预防接种门诊对辖区内的0—6周岁儿童实施预防接种,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11种一类疫苗。其中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分别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并如实向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二、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家长请妥善保管好预防预防接种证。孩子在入托、入学、出国时也要出示预防接种证。
三、为了保证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请家长在更换住处时携带好儿童的预防接种证及相关资料。
四、如何看待接种反应?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个别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及时就医。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免疫规划程序
自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以下计划免疫程序,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
1、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各口服脊灰疫苗(液体)1剂次,4周岁口服脊灰疫苗(糖丸)1剂次。
4、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5、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疹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8月龄时接种。
7、麻腮风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24月龄时接种。
8、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
9、A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6—18月龄时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为3个月。
10、A+C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11、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在部分试点地区使用甲肝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
上述程序为常规疫苗免疫程序,不包括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