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日尕(放血疗法)
“达日”是刺破的意思,“尕”是将脏腑各自的脉道用刀具刺破放出坏血刺破之刀口叫“尕”。藏医认为,人固有的血和赤巴等物质因内外因素引起紊乱,失去平衡而发生扩散伤热、波动热、炎肿疮疡、痛风、黄水病等许多疾病。
1.适应证
凡是扩散伤热、瘟疫、祛除时疫后的成熟热及血或赤巴引起的炎肿、陈疮、痛风、热型脓肿、丹毒、黄水病,疖痛、痞瘤(血瘤和水瘤)肝炎、脾炎、麻风病、血紊乱症等疾病均可施用放血疗法另外培根、隆、血、赤巴四合症者还可以放血。
2.禁忌证
凡是意识病、灰色浮肿、胃火式微、消瘦痼疾孕妇、哮喘、不消化、呕吐血及胆汁患者、痢疾、培根隆合并症寒性赤巴病、瘟疫等禁止放血。另外事先未分离病血或者是未成熟的瘟热、虚热、毒尚未消除的中毒症、疫热及体质衰弱患者不能施用放血疗法。
3.操作流程
(1)放血前准备:
①远准备:施行放血前3-5天,服三果汤以分离正血与病血;服木藤蓼汤以分离隆病与热病;服余甘子汤以分离寒热混杂和三合症;服藏马兜铃、木藤蓼以分离血与赤巴病;服荜汤以引导病血流入该放血的脉道;需要迅速分离疾病则服木藤蓼汤。
②近准备:放血之前要晒太阳、烤火、温暖身体;并谢绝一切闲人探视,以免干扰施术和传染其他疾病。
③放血器材准备:绑扎的绳子、垫子、放血刀针器械、衬子、止血药、冷水、包扎刀口用的纱布、消毒酒精、棉签等所用物品°
(2)不良反应处理:术后处理放血后可能出现反应,主要有血不外出、病血不出、出血不止、刀口胀肿、术后昏术后生风等6种。①血不外出:鼓脉后立即进刀。进刀后立即松绑、恐惧紧张等原因均能造成割刺后血不外出因此在施术时必须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和克服上述放血不出的弊病。
②病血不出:虽已在大血管放血,仍出现病血不出的现象时应停止该处放血,另找一个脉位少许放血,待到第二天早晨又于原来放弃的脉位放血,则病血便可放出;如果因热邪阻碍血管,该脉位空虚不能放出血时,应采取引导体内血液外出法,即凉服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藏马兜玲、五脉绿绒蒿木藤蓼、獐牙菜、甘青草乌、岩白菜、鸭嘴花等汤,或者冰片、亚大黄各等份研末,以狗奶和酥油汁为引内服,不待药物消化完毕,用酒中煮过的油渣或热糌粑团温熨身体并进行发汗,便可以放出病血;或三果汤和硇砂、丁香、螃蟹壳、硼砂各等份研末,以洒为引,于中午和午夜将汤、散两剂同时服下服后食用热性有营养的食物、淡酒等,便可以放出病血。
③血流不止:于放血脉位处喷激冷水或用冷石子冷敷,或用干净毡片、棉花浸水后放置在刀口,用布条紧紧包扎,便可以止血。
④刀口肿胀:将用新鲜酥油拌合细盐和烧燎的狗毛炭涂在刀口,并按摩揉擦;此法无效则用热糌中加入石花、甘松、头花蓼、葛缕子共研细末,温熨刀口;用酒糟、花椒、盐、姜黄、酒曲菜籽油和面粉搅拌成硬糊状煮熟热熨刀口。
⑤术后昏厥:放血后如果出现昏厥现象,可用脂肪、肉豆蔻、糌粑等点燃的焦烟熏鼻,足上涂油按摩,拍击足心,饮加少许糌粑面的热开水,并用冷水激面。如果上法无效,昏厥比较严重者,灌服牛或其它动物的热鲜血。
⑥术后生风:如果放血后出现隆(风)引起头晕、耳鸣者,于四手足心和百会等隆穴涂以植物油按摩,令患者食红糖,并饮加少许糌粑面的水和红糖酒、骨汤、新鲜肉汤等,以压风势。
(3)术后处置:放血术完毕后,将绑绳慢慢松开,用拇指轻按刀口或用冷而光滑的石子压按,然后取干净的羊毛或棉花放置于刀口,用绳子十字交叉绑扎;避免过度活动,禁止一切引起失血和生风的饮食和起居。放血当天不能白昼睡觉,1-3天内禁止饮酒,以免坏血生成。
??????美杂(艾灸疗法)
美杂是利用艾绒等易燃材料或烧热的物体,在体表固定的穴位或疼痛部位烧灼、熏熨,借助温热性或药力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通过大脑皮质对脑、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整,促进血液循环,使隆、赤巴、培根人体三大生理物质趋于平衡,达到治疗隆(风)和寒性疾病等的一种峻外治法
之一。火灸的种类很多,其中艾绒做材料的瘢痕灸是最常用的一种疗法。
1.适应证
消化不良、胃火衰败、灰色浮肿、寒性腹水、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头和四肢黄水病、肌肉痈和骨痈等痈疮、炭疽、空虚热、癫证、狂证、健忘、一切脉病及热病治疗后出现怕寒或转为寒证等大部分疾病均宜用火灸疗法。总之,培根病和隆所引起的一切寒性疾病特别是白脉病(神经障碍)黑脉病(血管障碍)、黄水病等,用火灸疗法治疗效果颇为显著。
2.禁忌证
对于一切赤巴病、瘟热病、血病及五官孔窍会阴脉(会阴正中两侧,男左侧脉女右侧脉)、耻骨上阴毛间的动脉等部位禁止施灸。另外,饱食后禁止灸六腑所属的穴位。
3.艾炷制作流程
在秋三月择吉日采集艾叶,采集的艾叶经过干燥后用木棍反复捶打,捡除其中未砸好的秆茎及土灰等杂质,再点燃荨麻枝将捡出的秆茎烧成炭,连同荨麻燃烧的炭一起混合于艾绒中,用手揉搓成色黑易燃、易捻搓的艾绒。再将艾绒根据病情和使用对象搓成大小不等的两头尖、中间粗的艾条,用纸卷紧,从中段切成圆锥状艾炷。如用于脊椎各穴的艾炷,大小如食指指尖;用于头部、四肢及前身各穴的艾炷,大小如小指指尖;作为止血用的艾炷,要做成扁圆状,如羊粪粒大小;用于灸治疖痈、痞瘤等的艾炷,做成如
诃子尖样;用于儿童和灸剑突等穴位的艾柱,做成如煮胀的豌豆粒大小。
4.美杂分类:
1、煮法、2烧法、3、烤法、4、惊法4种。
(1)煮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20余壮者谓煮法。例如,对于疖痈和痞瘤之类疾病,首先为了封闭脉道于痞肿的边缘连续艾灸,之后为了捣毁疖痈痞瘤之老巢于痈瘤的上面连续艾灸。或对于严重疾病在有效果的穴位上连续施灸20多壮。
(2)烧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15壮者谓烧法。如对于灰色培根病、黄水病、心隆(风)病等一般用烧法。
(3)烤法:在有效果的穴位上面连灸5-7壮者谓烤法。如对于隆病、寒性虫病、大小便闭塞及止洞泻等一般用此法灸治。
(4)惊法:用小艾炷灼烧一下,突然使患者产生惊吓便移去者谓惊法。如对8岁以下儿重用惊法,取豌豆粒大艾炷灸一下使之惊恐便移去。此外,对妇女产后恶露不止,施行下泻后为了抑压风势,续接外伤脉管、筋腱断裂等三种情况,如果灸烧过度会引起筋腱卷缩,截断隆通行的通道导致身体干瘦等弊病,必须酌情施灸。
(5)具体操作:让患者挺直身体坐或卧,选择好穴位,将生姜或大葱挤汁涂于穴位之上,置艾炷,点燃艾炷后缓缓灸烧,艾炷快燃到皮肤时,不要动艾炷,用嘴频频吹气助燃。待到艾炷燃烟停止后,用针尾将未燃尽的艾炷剔除。如果一次同时灸好几个艾炷者,先将前一艾炷点燃去三份之二后,再点燃第二个艾炷,这样前一艾炷热力未尽后一艾炷热力紧续,使热力源源不断,便能迅速产生灸感,有益于疾病。如果灸法得当,则艾炷便会燃烧均匀,不发生只燃半边,留半边的现象,同时灸痕边缘出现细小水泡,不疼痛。烧透即产生灸感的标志是,前身施灸,后身感觉微微作痛;后身施灸,前身感觉疼痛或出现恶心欲吐则证明已经烧透,可以停止施灸。另外,艾炷快要燃尽时,发出嚓嚓爆炸声,火烬四散者,效果更佳。
5.术后处置
艾炷熄灭后,用拇指紧按灸痕,然后让患者起身,慢慢行走几步,有助于恢复身体。施灸后1-2小时禁止喝水,否则会扑灭灸热的效能。火灸疗法的优点是,火灸能够封闭脉道,防止病邪扩散,止痛,抑制隆(风)势上扬帮助消化,软坚破痞,除疖痛及陈疮腐肉,消肿燥湿干黄水,守护脏腑门户,防止病邪侵入,增生胃火,清明神识等,其他外治法不能治愈的疾患,火灸疗法一般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