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走不出的围城7名麻风病特殊

医院订阅哦!这里是罗江县福利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村落。然而,当地村民习惯性地称其为“麻风村”。罗江“麻风村”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多时收治了多名麻风病患者,目前仅剩7位麻风病治愈者,其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59岁。他们在“麻风村”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这里也是他们最后的家园。“麻风病可防可治,与麻风病治愈者日常接触不会被传染,希望社会能对他们化解歧视与误解。”罗江县福利院院长卿光辉表示。罗江县福利院里面工作的医生与治愈者的合影,不久前,里面年龄最大的治愈者张婆婆走了,“麻风村”正在渐渐消逝中。走进麻风村:仅剩7人相依为命麻风病俗称“癞子”,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由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跟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风病高发。当时,麻风病患者多,传染源多,细菌侵蚀导致人体畸残,曾一度令人“谈麻色变”。在高发期,我国采用封闭隔离的方式,在远离城市的山村野林,将病患集中建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疗法的出现,有效提高了麻风病治愈率,麻风病也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麻风病治愈者后期医疗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愈后生活如何?在融入社会方面进展如何?养老丧葬是否有兜底?他们的心声是什么?10月23日,带着相关问题,记者与罗江县疾控中心门诊科科长龙宇一同前往罗江县福利院,探访“麻风村”中的7名麻风病治愈者。罗江县疾控中心专家龙宇为治愈者做日常检查。年成立曾是绵阳地区最大的麻风病院从罗江县城出发,经过大约9公里的车程到达蟠龙场镇,出了场镇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1公里左右的路边有一栋房子,据介绍,这里以前是医生住的地方,现在改为了养老院,而罗江县的“麻风村”距离此处还有2公里的山路。“到了!”路的尽头是高高的采石工地,这里即将修建一条道路。顺着龙宇的指引方向,车子的右手边一座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小院出现在视线里。这里现在更名为罗江县福利院,村民俗称“麻风村”。“龙科长您来了!”进入小院,见到龙宇到来,院内的居民们纷纷打招呼。作为罗江县疾控中心负责罗江县福利院的医疗技术指导,龙宇从年就接手这里,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来了多少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最多集中收治了多名麻风病病人,我接手那年,麻风病治愈者有20多人,如今,这里的麻风病治愈者只有7个人了。这7个治愈者中,最小的59岁,最大的76岁。”龙宇说,就在本月12日,曾经年龄最大的麻风病治愈者,96岁高龄的张婆婆走了。据介绍,罗江县福利院的前身是当时绵阳地区最大的麻风病院,年成立,当时还承包有多亩土地。期间曾医院,年正式更名为罗江县福利院,然而,里面居住的除了一名收留的流浪人员外,其余7名都是麻风病治愈者,罗江县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罗江县卫生局负责医疗和疗养,他们的生活、医疗均有国家兜底。外面看来,罗江县福利院与普通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并无二致,不同的是里面居住着7位特殊的“村民”。有家回不去“村民”几乎与世隔绝“有些治愈者还有家庭和子女,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歧视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这些人已经回不去了,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家园。”龙宇说,虽然麻风病可防可治,与麻风病治愈者日常接触不会被传染,不过,社会对麻风病治愈者仍存在较大歧视。74岁的袁大爷原是罗江县万安公社人,年麻风病院成立的时候他就被送来的,距今已有56个年头。现在因麻风病留下后遗症,他需要扶着拐杖走路。袁大爷当时被查出患有麻风病,怕传染家里人,就来了这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回家待过10多年,然而最终还是又回到了这里。目前,虽然老伴健在,还有4个子女,老伴也会偶尔送东西来,但是老人并没有选择回家,用他的话说“这里生活习惯,吃穿国家在管。”每年春节子女过来看望,是袁大爷最开心的时刻。与袁大爷一样,目前福利院年龄最长的冯大爷今年已经76岁了,他年进来,已经有49个年头了。冯大爷家里有两个儿子,老伴也健在,但是他只能偶尔回去一下,因为虽然子女不介意,亲戚中还是有人有疑虑,担心被传染。“还是有人会误解、歧视我们这些人,回去也没啥事情做,虽然想回去,但是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所以就没回去。”冯大爷无奈地表示,自己也曾回家住过一段时间,但是生活不如福利院顺心。老家黄许的胡大爷现年59岁,一直未成家。年在读扫盲班的时候发现患病,如今,他在这里已经度过了38个年头。“如今我眼睛也不好使,家里也无亲人,回家一个人,户口当时就迁到这里来了,当地也没承包田了,生产队歧视我,回去也做不到啥。国家的政策好,在这里吃穿都不愁。”胡大爷因后遗症,导致身体神经功能性障碍,疼痛难忍时靠吃止疼片止疼。胡大爷说,他现在爱清静,没啥兴趣爱好,没事就看看电视,以前还种田,后来做不动了,也就没种了。在这些治愈者中,现年70岁的陈大爷经历颇为传奇。陈大爷是罗江县略坪镇人,年,他被送来,由于家里还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加之病情比较轻,年出来照料奶奶,在家里呆了十多年后再次回来。年再次出来,并到新疆找工作,直到年。那年,他因麻风病后遗症,加之白内障导致的视力下降,不得不第三次来到福利院。年专家为其做了手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他一米之内只能看到手,却无法看清指头。66岁的李婆婆是新中镇人,是目前福利院里唯一的一位女性治愈者,育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已经有10多年时间了,也回不去了,侄女一年会过来看望几次。74岁的袁大爷因麻风病的后遗症,需要拄着拐杖行走。消逝中的“麻风村”将成为历史名词据罗江县福利院院长卿光辉介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罗江县福利院里生活设施较为完备,每位麻风病治愈者都配备了冰箱、电视等,每个月可以领到元生活费,医院。去年,福利院的厕所也进行了改造,下一步,洗澡的设施将进一步加以改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对麻风病治愈者的歧视问题。“麻风病可防可治,与麻风病治愈者日常接触不会被传染,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想向社会呼吁,不要歧视麻风病治愈者,他们是弱势群体,想要真正融入社会,必须化解歧视与误解。”卿光辉说,每年这些老人都要去成都复查一次,他们都是麻风病治愈者,并无传染性。龙宇告诉记者,德阳市只有两处“麻风村”,其中另一处在什邡市,其麻风病治愈者规模比罗江还要大些,在罗江集中供养的麻风病治愈者主要来自罗江县和旌阳区。近年来,全市麻风病新增病例比例很小,几乎绝迹。而目前这两个“麻风村”也在消逝中,今后,“麻风村”只会是一个历史名词。然而,这些麻风病治愈者,他们除了因麻风病带来的肢体残疾外,和普通人并没有两样,已经不能被称为病人,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渴望融入社会,只有消除歧视与误解,麻风病治愈者才能真正融入社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eiyao.com/mfym/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