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青年价值引领”系列时评6篇,批判性思维最佳范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著名作家刘震云曾说,我的人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师,那就是我的舅舅,人称刘麻子。刘麻子是一个好木匠,打的箱子柜子比别人的都好,他说: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你只花六天时间还不是一个好的木匠,我是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做木匠活刨出来的刨子花的味道;接着又说,只喜欢做木匠活,也当不好木匠,我看到一棵树,如果它是松木、柏木或楠木,我想这要是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手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它是一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字;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庄照岗)
写作指导
导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路人,解答我们的疑惑,校正我们的航向,督促我们的言行,给我们好的影响,刘麻子就是这么一个人。刘震云先生就是想通过刘麻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发挥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刘麻子虽然长的不好看,但打的箱子柜子比别人的都好,是一个好木匠。这告诉我们: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人有尺寸之长,只要善于发挥,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成功,赢得尊敬。(庄照岗)
②勤奋、敬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干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了把柜子做好,别人花三天时间,刘麻子花六天,看起来效率低下,实际上体现了刘麻子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念与爱好是坚持专注的关键。刘麻子之所以是能成为一个好木匠,和他喜欢做木匠,喜欢闻刨子花的味道有莫大的关系。
④专业和眼光才是品质的保证。刘麻子看到松木、柏木或楠木知道可以打嫁妆,看到杨树,知道只能做板凳,体现了他的专业和经验。这也提醒我们,人生在世要有自己拿手好活儿,要有本领和技术。(庄照岗)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流量明星,他们长相秀气、打扮精致,拥有众多粉丝,常常被视为收视率和票房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偏柔美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但也有网友指出,“化妆是男生注重自身形象的一种表现,精致一点没有错”,也是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应当给予包容。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庄照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事件现象类材料作文,考生审题写作时要注意:
第一,概括材料,回答问题。即读完材料后,考生要明确:材料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在讨论一个什么话题?你怎么看?概括材料,我们发现,材料的核心是:年轻偶像的偏阴柔气质和风格引起了网友讨论,大家褒贬不一。回答问题,即明确亮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不遮掩,不暧昧。
第二,明确角度,展开论述。
赞成:①网络上对“娘炮”的批评源于“性别刻板印象”,比如一个男孩子应该怎样,一个女孩子应该怎样,“应该”后面的那些东西就是刻板印象,它容纳不了半点跟原来的观念不一样的东西。
②审美标准要多元化。人性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每个人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这两个极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必须落在极端点上。
③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该包容多种男性气质。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④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范正伟
面对朋友的缺点,虚与委蛇还是直言不讳?碰到不良的行为,退避三舍还是勇于制止?就不同人而言,答案可能人言言殊。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同的。 通往真理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立足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但真理与谬误,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是有客观标准的。正如哲学上的相对主义走向极致就会导致荒谬一样,现实生活中,如果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为借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为是,是非颠倒,那就是一种诡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极端的片面性;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看,这种不讲立场、没有原则的态度,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对与错,或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这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是非不分的理由。真理确有其相对性,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但这不能成为放弃追求真理的借口。事实上,当一切都被“相对”时,“相对”也就成了另一种“绝对”。如果把“相对主义”当做诡辩的盾牌,其实质就是骑墙的哲学。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实用主义的态度,会损害公共交往规则。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但必须尊重社会公序良俗;一个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但不能无视国家法律禁令;一个地方可以强调自身特色,但不能无视普遍规则。共同规则是每一个“社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去谈“相对”,从本质上讲是用自己的绝对自由去损害他人的自由。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不讲是非的“老好人”态度,会消解社会价值底线。宽容不等于是非不分,自由也不是毫无边界。我们鼓励主持人表现个性,但并不代表可以放弃职业道德;我们倡导网民发表意见,但绝不赞成辱骂与恐吓。进而言之,你可以解构神圣,却不能羞辱历史;你可以不行义,却不能行不义;你可以不舍己为人,却不能损人利己。社会价值是一种共识,以“诡辩的相对主义”消解这种共识,有百害而无一利。 真相是一切逻辑的起点。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这会阻碍对真相的求索。对于不同观点的相对,可能意味着包容;但对基本事实判断的相对,就意味着耍赖。二氧化碳是否元凶暂且不论,但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犯罪行为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其严重后果无法否认。如果以相对之名回避真相、罔顾事实,只在乎批评的姿态、满足于价值的站队,甚至裁剪真相、无中生有,不管如何“雄辩”,都是站不住脚的。 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反对“诡辩的相对主义”,遵守公共规则、捍卫底线伦理、尊重事实真相,才能保持社会的自由、多元、开放,避免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从而凝聚更多共识,促成更大进步。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长虹
近日,北京市一位老领导在座谈会中说,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有的干部仅仅为了升迁而做事,有的为一己私利拉帮结派,等等。仅仅为了升迁才做事的官员,是“功利的实用主义”一种典型表现。举目四望,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表现并不鲜见。秉持这样的价值,就会将狭隘的个人利益、露骨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看做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为获利润,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为求升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为谋得利,损人利己在所不惜。当这种功利的实用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效果”就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注重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主观目的;